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22篇
农作物   2篇
植物保护   63篇
  201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3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3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关于植物的水平抗性(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历史 1963年,Van der plank总结了马铃薯品种对晚疫病抗性“丧失”的历史经验,提出了水平抗性和垂直抗性这一对概念,他注意到,含有来自野生种Solanum demissum的主效抗病基因的抗病品种(即R基因品种),虽然在新育成推广时表现免疫或高抗。然而大面积推广后不多几年就“丧失”了抗性,变为高度感病,反而不如过去的中度抗病的老品种。  相似文献   
2.
氮肥对水稻品种-稻瘟菌小种相对寄生适合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具有不同抗病性水稻品种 -稻瘟菌小种组合 ,在室内、田间分别设 7个、3个不同氮肥水平 ,测定不同组合不同氮肥水平下品种 -小种相对寄生适合度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施氮量对品种小种相对寄生适合度的影响较小。相对寄生适合度可以作为一项较为稳定的参量用于水稻品种与稻瘟病小种互作研究。  相似文献   
3.
1.系统工程和工程系统 利用外界资源,凭借一定的知识和技术,人为地创造一个具备特定功能并可正常运行的系统的过程可谓一项工程。而系统则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钱学森,  相似文献   
4.
小麦条锈病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生理小种划分的依据是对品种苗期的致病性,其致病性必须通过寄主植物方能表现出来,病叶就是寄主—病原物相互作用的结合体。有关条锈病菌的人工培养尚无报道。秆锈病菌和叶锈病菌的人工培养研究表明,专性寄生锈菌在人工培养过程中的变异很大,其在遗传、进化和分类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尚难以作出肯定的评价。如果以相应病叶作为小种分析的材料,将有助于尚不能人工培养的  相似文献   
5.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小麦条锈病中心病株上夏孢子在风向不变的一段时间内,气流传播的二维空间分布。优用模型 E=exp(A—BD~n)拟合叶面孢子着落量(Z)随距离(D)增加而递减。在试验条件下,以 n=1拟合最好。建立了 A 因初始菌量(S)和平均风速(W)、B 因平均风速而变的预测模型。根据田间病情分布形状推断,孢子的二维分布形状近似椭园形,并可假设抱子与风向垂直的横向分布为正态分布。孢子横向扩散程度受大气稳定度和初始菌量的影响,用椭园率(E)描述孢子的横向扩散程度,用初始菌量和平均风速建立了估计离心率的模型。采用正态分布密度函数与梯度模型 y=A-BD~n[y=Ln(Z)]组建了孢子密度二维空间分布的模型。  相似文献   
6.
 在国内已发表的两个小麦条锈病流行电算模拟模型的基础上,将研究的病害传播范围等分成一定大小的正方形小区,并以其为空间传播的计量单元,确定各小区的方位和间距。利用Mackenzie的病害直线传播梯度模型,通过试验建立回归预测式求得b值。并根据子代病叶总数与子代发病中心病情的定量关系,求出中心点病情a。再经过随机数转换和重叠侵染转换,与已有的日传染率、潜育期模型相结合,组建了"XRZD-1"电子计算机模拟模型。通过多次循环可以推算和打印出逐日的各小区病害数量及形象化图形。实现了病害时间动态和空间动态的协同模拟。  相似文献   
7.
作物病虫预测领域中专家系统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物病虫预测是一个复杂的信息处理加工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专家的知识经验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病虫预测专家系统建造的有关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在温室条件下,以条中17、22、23和25号小种分别接种5叶龄的平原50等慢锈品种,对接种后不同时间的受侵叶片进行了整体透明加染色的组织学观察,并在接种后第14~19天测定了日产孢量。发现慢锈品种受侵组织中不同程度地发生了细胞坏死,其面积随时间进展而扩大,感病对照品种燕大1817中未发现任何坏死现象,各供试慢锈品种中菌丝扩展面积及产孢量均小于感病对照。对以上两项观察结果在慢锈性上的生物学意义及其在慢锈性鉴定中应用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以日传染率和显症率为主要子模型,组建了一个小麦条锈病田间流行的模拟模型。由第 i 天的露时、露温和病叶上病斑平均面积予测日传染率(Ri)的回归式,和由日平均气温予测显症率(Pji,第 i 天侵入的位点至第 j 天显症的概率)的回归式都是根据田间监测值导出的。品种的相对抗病性也根据试验结果给定参数,通过这些参数对 R 和 P 的修正而组入模型。用未用于组建本模型的田间监测值对模型进行了可靠性检验。在不同品种和气象条件下模拟出的流行曲线大多数与实测曲线大体相符。以气象条件——初始菌量——品种相对抗性病的多种不同的参数组合进行了模拟试验。对这一模拟模型的改进途径和可能的用途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小麦对条锈病的水平抗病性研究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小麦品种采用随机区组的田间设计种于小种病圃中,以鉴定和测定其水平抗性。根据各个“品种——小种”组合的相对病情指数的方差分析的结果,有些品种,如农大311、西农6028和丰产3号,其品种——小种互作高度显著,被鉴定为具有垂直抗性,另外一些品种,对试验所用的小种并无专化性,并且在大田生产中已显出20多年的持久的中度抗性,初步推测为属水平抗性。在后一类中,有些品种,如平原50,表现为中等反应型,其余则属于呈典型感病的迟锈慢锈类型。在迟锈慢锈品种的病指的对数矫正值(logits)和病圃的锈病强度(以感病对照品种的病指表之)的对数矫正值之间发现了直线回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