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8篇
农学   5篇
  17篇
综合类   55篇
农作物   16篇
植物保护   5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甘肃和青海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 sp. tritici)春季流行传播路线、群体遗传多样性和生殖模式,明确春季流行期两省小麦条锈菌的传播关系及菌源交流规律,进而为两省小麦条锈病的预测预报、确定越夏初始菌源来源和有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条锈病常发生的地区作为调查和研究区域。甘肃省4个试验点:陇南市文县、陇东平凉市崆峒区、中部麦区定西市临洮县、临夏州临夏县;青海省2个试验点:西宁市城北区、海东市互助县。2017年秋季,在甘肃和青海省6个试验点内根据当地小麦播种适期依次种植82份变异观察圃材料。2018年4—8月,对试验点82份变异观察圃材料进行田间病害调查,并采集到551份小麦条锈菌标样,使用15对引物进行SSR分子标记分析。利用GenAlEx和POPPR v2.5.0软件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不显著的rbarD值表示连锁平衡,用于推断群体是否发生有性重组。【结果】82份变异观察圃材料在甘肃地区发病比青海地区严重。15对引物组合共扩增出81个位点,每对引物组合产生的多态性位点为2—12个。551份样本克隆矫正后,共鉴定出505个多位点...  相似文献   
2.
冬小麦新品种陇鉴9343选育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冬小麦新品种陇鉴9343以兰天1号为父本、贵农21为母本杂交,通过系统选育而成。2002 — 2004年在甘肃省天水市川区组冬小麦区域试验中,平均折合产量为7 574.25 kg/hm2,较对照品种兰天6号增产10.52%。株高83~92 cm,穗长7.9 cm,越冬率为98.6%,千粒重43.5 g,生育期253 d。籽粒含粗蛋白137.1 g/kg、粗脂肪18.6 g/kg、赖氨酸4.3g/kg、湿面筋(14%水分)262.0 g/kg,沉降值(14%水分)52.8 mL。苗期、成株期对条中29号、洛13Ⅲ、洛13Ⅷ、条中30号、条中31号、条中32号、水4、水7、HY4、HY7、HY8、条中33号和混合菌均表现免疫。适宜在天水川道、陇南及定西等具有灌溉条件的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3.
1996年陇南地区小麦条锈病局部发生严重,整个麦区呈区域性流行,病害发生程度属中度偏重发生年,发病面积16.7hm以上。发生特点是突发性流行,流行期偏迟,4月上、中旬仅个别地块发病,6月上旬后,该地小麦条锈病普遍发生,部分重病田普遍率和严重度达到“双百”。病害流行的主要原因是,新的毒性小种上升,导致生产品种抗性丧失;气候条件有利于条锈病发生;1996年四川省小麦条锈病发生严重且早于陇南,为陇南麦区提供了大量菌源。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冬季气候变暖及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呈现出新的特点。为进一步明确小麦条锈菌在平凉市崆峒区的越冬情况,2015—2017年以崆峒区7个村镇20块麦田为试点,进行定点秋苗期调查和早春越冬观察。结果表明,2015年秋苗期(11月20日调查)全区菌源量相对较大,平均病田率和病叶率分别为50%和0.17%,翌年3月中旬调查,仅在草峰镇盘龙村半屲发现3片病叶,其余地方均未发现。2016年秋苗期和2017年春季全区均未发现。分析2014—2017年区内气象条件,1月份平均气温在-5℃以上,属条锈菌越冬区,但1—3月降水(雪)量和积雪时间相对偏少。初步推测小麦条锈菌仅在温暖向阳处越冬,是当地春季流行的初侵染源之一,但其作用尚需进一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高温胁迫对禾谷镰孢生长和致病力的影响, 本研究测定了禾谷镰孢5株耐高温菌株和4株温度敏感型菌株在25℃和30℃下的菌丝生长速率、产孢量、孢子萌发率以及不同胁迫压力下的生长速率、致病力和DON毒素含量等。结果表明, 不论耐高温菌株还是温度敏感型菌株, 30℃高温对其菌丝生长均有抑制作用, 但对产孢量和孢子萌发有促进作用;30℃高温能减轻NaCl和CaCl2胁迫对禾谷镰孢生长的抑制, 但是不影响KCl、刚果红, SDS和H2O2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在30℃下, 大部分耐高温菌株的致病力不变或降低, 而大部分温度敏感型菌株的致病力反而增加, 30℃对大部分菌株的DON毒素产量有一定促进作用。研究结果可为研究气候变化下小麦赤霉病的流行和预测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新型植物免疫激活蛋白维大力(VDAL)在春小麦上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9 — 2020年在张掖市民乐县新天镇王什村,通过灌浆期喷施和播种期拌种新型植物免疫激活蛋白维大力(VDAL),研究其小麦相关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浆期喷施7.5、15.0、22.5 g/hm2处理的小麦千粒重、穗粒重均较清水对照提高;折合产量2019年分别为 9 523.0、10 040.0、10 240.0 kg/hm2,分别较清水对照增产7.04%、12.85%、15.09%。2020年分别为9 433.0、9 653.0、9 745.0 kg/hm2,分别较清水对照增产3.47%、5.89%、6.89%。2020年进行种子拌种,维大力用量86.58、173.16、259.74 g/100 kg种子处理较不拌种对照千粒重增加4.52%~7.23%;穗粒重增加3.30%~6.04%,折合产量分别为9 818.0、10 138.0、10 137.0 kg/hm2,较不拌种对照分别增产7.70%、11.21%、11.19%。综合产量表现及效益,初步认为维大力在灌浆期15 g/hm2喷雾处理或播种期173.16 g/100 kg种子拌种处理,均具有较好的节本增效作用,可在今后生产上应用。  相似文献   
7.
2015—2017年,选择平凉市崆峒区不同生态条件的白庙乡贾洼村、寨河乡闫湾村、香莲乡香莲村、草峰镇盘龙村半屲、草峰镇陈洼村、四十路铺镇及大寨乡白土村等地7个调查点,对小麦白粉病病菌进行了越夏期有性世代作用调查。结果表明,小麦白粉病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在自生麦苗上越夏,是当地秋苗发病的初侵染源。南部山地病叶率高于泾河川道区和北部塬区。小麦白粉病病菌有性时期最早在草峰镇盘龙村半屲的小麦抽穗期开始出现,不同生态条件下出现的迟早有差异。闭囊壳在正常年份只侵染自生麦苗,在整个侵染循环中仅起着间接作用。  相似文献   
8.
由Blu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引起的小麦白粉病是危害甘肃省小麦安全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分析病原菌毒性结构和抗病基因有效性对于指导白粉病的有效控制具有重要意义。2013年对甘肃省小麦白粉菌群体进行毒性分析结果表明,91个供试菌系中,对Pm1、Pm2、Pm3a、Pm3b、Pm3c、Pm3d、Pm3e、Pm3f、Pm4a、Pm4b、Pm5a、Pm6、Pm7、Pm8、Pm19、Pm33、Pm5+Pm6、Pm4+Pm8、Pm4b+Pm5b和PmEra的毒力频率达到70%以上,已无利用价值;对Pm13、Pm16、Pm21和Pm24的毒性频率在15%以下,尚可利用。选用甘肃省不同毒性谱的单孢堆菌系,对35个甘肃省及国内生产品种(系)进行苗期致病性测定,发现仅有‘绵麦37’具有优异抗病性。供试白粉菌系对‘定西40号’等22个品种(系)的毒性频率达到60%以上,甘肃省及中国生产品种中,苗期抗病品种(系)匮乏。  相似文献   
9.
A-3中抗条锈新基因YrTp1和YrTp2的分子标记定位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半个多世纪的中国小麦育种史基本是育种家与条锈病的赛跑史。因此,筛选、鉴定、储备和利用新抗源是我国育种和资源研究中的一个长远战略性课题。【方法】利用小麦条锈菌条中31、32号生理小种,对来自小麦与十倍体长穗偃麦草[Thinopyrum ponticum (Host) Liu & Wang]的杂交后代材料A-3进行抗性遗传分析。用荧光SSR分子标记技术,鉴定所携带抗条锈病基因是否为新基因,并对其进行染色体定位研究。【结果】遗传分析表明,A-3对条中31号和32号的抗性由一显一隐2对基因控制。经过对196对微卫星引物的筛选,发现2B染色体短臂上的WMC477-167bp与显性基因紧密连锁,遗传距离为0.4 cM,将该显性基因定位于2BS上;7B染色体短臂上的WMC364-208bp与隐性基因连锁,遗传距离为5.8 cM。图位比较、系谱分析和抗谱分析表明,A-3所含抗条锈基因不同于已知抗条锈基因,暂定名为YrTp1和YrTp2。【结论】可利用A-3中与条锈病抗性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YrTp1和YrTp2将抗性基因转移到主栽品种中,在小麦育种和生产上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0.
2019年在民乐县选用6种化学杀菌剂,进行了防治小麦散黑穗病拌种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供试药剂拌种对小麦出苗安全。其中5%己唑醇微乳剂和80%戊唑醇可湿性粉剂对小麦散黑穗的防效相对较好,分别为92.01%、90.15%,较不拌种对照分别增产10.44%、9.84%,具有较好的控病、增产作用,值得在生产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