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昆虫中存在很多外部形态高度相似但具生殖隔离的隐存种,这给物种分类和相关研究带来更多挑战。目前,关于昆虫隐存种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该文基于筛选出的368篇中文文献对昆虫隐存种的鉴定方法及其潜在研究价值和应用领域进行系统总结,发现自2003年DNA条形码技术提出以来,关于昆虫隐存种分类的研究迅速增加,已有鉴定方法可概括为4类,分别为分子分类(298篇,80.98%)、生态分类(191篇,51.90%)、生化分类(4篇,1.09%)和细胞分类(4篇,1.09%)。基于单一分类方法的研究最多(241篇,65.49%),其中分子分类的使用最多(172篇,46.74%),其次是生态分类(64篇,17.39%);基于2种分类方法的研究次之(125篇,33.97%),其中分子分类与生态分类的联合使用最多(124篇,33.70%);采取3种及以上分类方法的研究较少(2篇,0.54%)。目前,昆虫隐存种鉴定研究主要应用于农业病虫害防治(262篇,71.20%)、物种多样性评估(74篇,20.11%)、疾病防控(27篇,7.34%)和生境保护(6篇,1.63%)等领域。开展昆虫隐存种的研究有利于促进有害生物防控和物种保护,建议未来将整合分类学评估体系纳入到昆虫隐存种研究中并在分类实践中探讨隐存种演化机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