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1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6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半自然条件(田间网罩)下,将人工饲养的玉米螟卵按4、8、16块/株3个处理分别固定在网罩内的玉米植株中上部叶片上,然后每网罩分别引入供试赤眼蜂20头,24 h后更换玉米螟卵块,连续3 d。7 d后调查供寄生的玉米螟卵被寄生率及羽化率。结果表明:在半自然条件下广赤眼蜂伊朗1-1品系虽寄生能力高于其他供试品系,但到第2、3天明显降低;玉米螟赤眼蜂北京6-2-2品系每天均维持一个较平稳的寄生能力,产卵量在时间上的分配比较分散,并在第2、3天显示出比其他品系较高的寄生潜能。广赤眼蜂伊朗1-1品系的卵块寄生数量可随卵块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而其他品系则在各处理密度下,寄生数量基本没有变化;从卵粒寄生率看,广赤眼蜂伊朗1-1和吉林1-2两个品系的寄生数量随卵块密度的增加而大幅度提高,其他品系增加幅度较小。  相似文献   
2.
不同地理种群赤眼蜂对亚洲玉米螟的控制潜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玉米螟赤眼蜂T.ostriniae为寄生玉米螟卵的优势种,其寄生能力无论在实验室,还是在大田均是最好的。但由于玉米螟赤眼蜂只嗜好寄生小粒卵,因此难以大面积推广应用。而利用人造卵繁殖寄生玉米螟的松毛虫赤眼蜂品系来防治亚洲玉米螟,其田间卵块与卵粒寄生率可达到79.64%和65.44%,对玉米螟的发生起了较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江西省都昌县将185名农村孤儿转为城镇户口,参照城镇低保办法.把这些孤儿全部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生活费由民政部门和乡村组织共同承担.同时孤儿还可享受减免部分医药费等优惠。  相似文献   
4.
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Hübner,1808年)],属鳞翅目、夜蛾科(Noctuidae),又名白菜褐夜蛾、玉米叶夜蛾.它原发于东南亚,是一种热带和亚热带害虫,随后传播、扩散,并入侵到世界广大地区,在亚洲、欧洲、北美、非洲及澳大利亚均有严重危害或成灾的记录.  相似文献   
5.
以释放丽蚜小蜂为主的保护地番茄温室粉虱的控制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君明  张帆  王兵 《蔬菜》2010,(7):34-35
<正>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Westwood)属同翅目粉虱科,其具有寄主范围广,繁殖速度快,难于防治的特点。在北京,随着蔬菜设施栽培面积的扩大,蔬菜品种的丰富,大棚和露地蔬菜生产之间衔接紧密,致使其危害有加重的趋势,尤其是对番茄、黄瓜等蔬菜生产造成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6.
张帆  张君明  罗晨  王甦 《中国蔬菜》2011,1(3):30-32
地下害虫种类繁多,寄主广泛,不仅为害蔬菜,还为害花卉、草坪、烟草、果树苗木等。蛴螬、小地老虎和韭蛆是菜田的重要地下害虫,分布普遍,为害严重。随着蔬菜生产中有机肥施用的不断增加,在提高蔬菜品质的同时也导致地下害虫数量增多,为害日趋严重。化学农药的应用常常引起农药残留超标等问题,因此生物防治成为控制地下害虫的重要技术。下面针对小地老虎、蛴螬和韭蛆分别介绍一些生物防治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可视具体情况及条件选择使用,建议不同虫态均选择1~2 项技术进行防治,以达到控制害虫为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不同繁蜂寄主及密度对赤眼蜂子代寄生力的影响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赤眼蜂(Trichogramma spp.)防治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是利用天敌昆虫防治害虫的成功范例之一。特别是建立以柞蚕卵为寄主的工厂化生产线后,田间应用面积迅速增加。但在赤眼蜂大量繁殖和田间释放中,繁殖寄主、接蜂比例对赤眼蜂生殖能力的影响及适宜的田间释放数量等,较少有深入和定量的研究。本试验对其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探讨,并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Pallas)是农业和林业上一种重要的捕食性天敌昆虫,对蚜虫、叶螨、蚧壳虫等农林害虫具有很强的捕食能力。除了作为捕食性天敌昆虫受到广泛的关注外,其鞘翅色斑多样性也是昆虫遗传学和生理学的研究热点。异色瓢虫鞘翅主要由黑色或黄色作为底色,镶嵌以黄色或黑色点状色斑,根据鞘翅底色可以将其简单分为黑底型和黄底型。本文综述分析了异色瓢虫不同色斑亚型个体之间差异性的研究成果,从地理分布、生物学特性、环境适应度、捕食能力、选型交配、耐受性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为异色瓢虫规模化繁育、人工释放技术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参考因素。另外,从遗传机制和生理通路方面,综述了异色瓢虫种内色斑多样性形成的内在原因。经典的镶嵌显性遗传理论和新近发现的转录因子Pannier调控机制是异色瓢虫产生色斑多样性的重要遗传机制。以多巴胺为核心的黑色素合成途径是异色瓢虫体壁黑化的主要生理通路。此外,从异色瓢虫人工繁育、释放应用以及作为研究种内表型多样性的模式昆虫等方面,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2000年在广西北流潮塘、荔宝、花果山等果场进行了平腹小蜂防治荔枝蝽象试验,总面积约20hm2,8~10年生龙眼、荔枝树约4000株.结果为: 在放蜂区和对照区内,荔枝蝽象卵寄生天敌平腹小蜂、跳小蜂的总寄生率分别为94.3%和18. 9%,相比效果明显,同时,果园中若虫数量显著降低,控制在经济危害阈值之下.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