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6篇
农作物   2篇
植物保护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害虫综合防治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分析了目前害虫防治中过分依赖化学农药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等问题,论述害虫综合治理的发展趋势是充分发挥自然因素的生态调控作用,发展高新技术及生物防治制剂,逐步实现农业害虫的可持续控制。  相似文献   
2.
温度与湿度对小麦吸浆虫化蛹羽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步试验结果表明:小麦吸浆虫(Sitodiplosis mosellana Gehin)活动幼虫化蛹和成虫羽化。在室温日均温度19.1℃下,适宜的土壤含水量范围为17—25%,最适土壤含水量为22—23%。在湿度(土壤含水量20%左右)满足的条件下,最适宜的温度为22℃,低于20℃高于24℃活动幼虫化蛹和成虫羽化百分率明显下降。不论温、湿度条件适宜与否,在幼虫中普遍存在着一部分不化蛹羽化的滞育幼虫。  相似文献   
3.
齿唇姬蜂对棉铃虫控制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淮北棉区棉虫龄唇姬蜂发生6月上旬至9月上旬共4有4~5个高峰,分别6月中旬、7月初、7月下旬至8月初、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其中较大的峰出现在6月底至7月初、8月底至9月初,对棉铃虫的控制作用较强,不同作物上对棉铃虫的控制作用相差较大,以花生田寄生率最高。不同作物布局类型中以棉花,玉米及花生相间套邻作对该蜂较为有利。蜜源植物对该蜂控制棉铃虫作用有一定影响,在该蜂成虫盛期提供适当的蜜源是增强其作用的有效途径,Bt及抑太保等生物农药对寄生率没有影响,而化学农药很大程度控制该蜂寄生作用。  相似文献   
4.
小麦红吸浆虫(Sitodiplosis mosellana Ge'hin)是小麦上的毁灭性害虫,在我省的发生历史已久。早在1904年临泉县就有为害记载。50年代猖獗发生,为害严重,经大力开展研究和防治工作,到60年代初已基本控制其为害。但70年代初沿淮局部地区有所回升。1985年竟在我省沿淮平原低湿地的旱作产麦区突然暴发成灾。为掌握其发生动态,提高有效的测报和防治技术,我们于1986年4月10日—6月20日组织了植保系八三级师生70余人对灵壁、颍上两县的小麦吸浆虫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现将情况初报如下:  相似文献   
5.
初步试验结果表明:小麦吸浆虫以21℃和土壤含水量20%处理组合化蛹率最高,23℃和土壤含水量25%的处理组合最低。在各组合处理中,都有一部份不化蛹羽化的滞育幼虫。在室内自然变温下,蛹的发育历期,19.9℃为10.94天,21℃为10.63天,22.4℃为8.47天,蛹的发育始点(C)为14.6℃,有效积温常数(K)为66.6(日度)。在恒温下C=13.9℃,K=62.9(日度)。  相似文献   
6.
通过调查研究建立安徽两大棉区棉田不同世代棉铃虫着卵株率和百株卵量关系方程,并对方程的准确性和应用该抽样方法的工效进行了检验与比较,认为该方法是一种有效的估值手段.  相似文献   
7.
对安徽沿江棉区杨树枝把诱杀成虫的时间规律,大面积应用时控制作用及影响限制因子作了初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杨树枝把诱杀成虫有一定的时间规律,大面积应用时可有效的减轻棉铃虫为害,减少农药使用,保护生态环境,在杨树资源比较丰富的地方该方法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转Bt基因棉的抗虫特性和棉铃虫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安徽两大棉区对多个品系转Bt基因棉对棉铃虫的抗性进行了考察 ,结果表明 ,抗虫棉能很好地控制棉铃虫为害 ,减少农药的使用 ,不影响捕食性天敌的发生 ;并讨论了在种植抗虫棉基础上的棉铃虫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9.
通过研究基本阐明了安徽省淮北、沿江两棉区棉铃虫在主要寄主作物上的数量分布规律, 为制订合理的区域治理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褐稻虱Nilaparuata lugens(Stal)是水稻上的重要害虫之一,近十几年来大发生频次明显增加。目前国内多数学者认为“盛夏不热,晚秋不凉”是其暴发的气候型相,并认为盛夏高温对褐稻虱的发生有抑制作用,但高温对褐稻虱发育繁殖的影响实质,以及各虫态的耐热性所见报道不多。本试验用不同高温和时间处理褐稻虱各虫态,然后观察其对褐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