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16篇
农学   21篇
基础科学   6篇
  19篇
综合类   113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19篇
园艺   18篇
植物保护   1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析美国苹果园农药使用状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农业部(USDA)农业统计分析服务中心(NASS)在各个州定期开展各种作物上和非农业用途的农药和化肥使用情况调查工作。2010年7月28日,美国农业部网站发布了各州果树农药和肥料使用情况调查数据,该数据依据在加利福尼亚、密西根、纽约等12个州的样本调查得到。其中苹果树农药使用情况的调查样点分布在加利福尼亚、密西根、纽约、北卡罗莱纳、俄勒冈、宾尼法尼亚和华盛顿6个州。  相似文献   
2.
花卉有很高的观赏价值、经济价值与使用价值,在绿化空气及美化城市方面具有关键作用。花卉在种植过程中经常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病虫害,对园林花卉实施病虫害防治已成为园林花卉培育的核心工作之一。基于此,该文重点探究了园林花卉病虫害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技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基于随机森林算法和SRAP分子标记的桂花品种鉴定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解决桂花品种难以鉴定以及苗木生产和园林应用中品种混杂、以次充好和常规DNA指纹图谱无法很好地应用于品种鉴定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随机森林算法和SRAP分子标记的桂花品种鉴定方法,以实现桂花品种简便、快速和准确的鉴定。【方法】以45个桂花品种或变异类型为材料,提取DNA,使用90对SRAP引物进行PCR扩增,以毛细管电泳技术采集扩增信息,筛选出多态性强、扩增结果稳定的引物,计算单对引物的多态信息含量(PIC)、带型数、有效带型数、分辨能力(D)、带型分布的卡方值(χ2)和无法区分的样品对数(x)。筛选出能够完全区分所有品种的引物对组合位点数据作为训练集,用于构建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分类模型,并根据模型的泛化能力和分类效果选择最优的分类模型。【结果】筛选出10对SRAP引物,平均PIC为0.26,平均带型数为33.9,平均有效带型数为26.6,平均D为0.97,平均χ2为21.07,平均x为28.2。构建了8个分类模型rf1-rf8,每个分类模型均含有2对SRAP引物。所有分类模型都能完全区分所有桂花品种,模型的袋外数据(OOB)误差估计在0.004 4~0.013 9之间,rf5和rf3泛化能力最强,rf8最弱。rf1分类效果最优,rf3、rf4、rf5和rf7其次,rf2、rf6和rf8最差。【结论】分类模型rf1、rf3、rf4、rf5和rf7的分类能力最佳,所用SRAP引物对分别为me1/em3+me9/em6、me4/em5+me9/em6、me4/em8+me9/em6、me6/em9+me9/em6和me5/em5+me9/em6。除引物对的分辨能力外,所选引物对之间的相关性也显著影响模型的分类能力,相关性越弱,模型的分类能力越强。本研究提出的基于随机森林算法和SRAP分子标记的桂花品种鉴定方法,能够实现桂花品种简便、快速、准确的鉴定,满足桂花苗木生产、推广应用和种质资源保护对于品种鉴定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河西走廊沙漠治理区新垦地醇用型甜高粱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结合河西沙漠治理区特有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特点,从选地整地、施足底肥、机械覆膜、适时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等方面介绍了醇用型甜高粱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5.
温度对斯氏伞锥象生长发育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7、20、24、28和32℃条件下,研究温度对防治柽柳的植食性昆虫斯氏伞锥象发育历期的影响。用线性方程拟合了斯氏伞锥象发育速率与温度间的关系式。用直线回归法计算出卵、幼虫、预蛹、蛹、产卵前期成虫及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依次为13.48、12.48、10.32、13.28、8.71和11.44℃,有效积温依次为:46.52、121.52、31.70、62.17、186.19和445.78日度。并推算出斯氏伞锥象理论年发生代数为3.24代。  相似文献   
6.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苹果蠹蛾研究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CNKI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苹果蠹蛾研究的年度、国家、作者、机构、来源期刊进行了发文量和被引分析,客观地呈现苹果蠹蛾的研究现状。检索结果表明,在WOS核心合集中共检索到来自49个国家的1 084作者参与发表相关研究文献636篇;CNKI期刊中检索到429名作者参与发表相关研究文献242篇。美国参与发文量最多,且美国农业部是发文最多的机构,为173篇;在我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发文量最多。文中总结了国际上9位核心作者和我国国内4位核心作者。我国与国际上研究内容差异较大,我国国内40.50%文章是苹果蠹蛾的发生与防治技术,其次是检疫、信息素、田间生态研究,我国对苹果蠹蛾的颗粒体病毒及不育技术仅有少量报道。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沈阳周边农田土壤微塑料的形态、物质组成及其空间分布特征,以沈阳周边农田土壤为研究区,共设置23个采样点,采集了84个土壤样品,采用密度分离浮选法提取出土壤中微塑料,利用光学显微镜以及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Py-GC/MS),对土壤中的微塑料进行形态鉴定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微塑料物理性状分为薄膜状、碎片状、纤维状和颗粒状;土壤中微塑料的浓度为217.30~2 512.18μg·g~(-1),平均值为1 327.69μg·g~(-1)。其中,聚乙烯(PE)微塑料的浓度最高,平均值为760.03μg·g~(-1);其次为聚丙烯(PP)和聚苯乙烯(PS),平均值分别为374.07μg·g~(-1)和193.59μg·g~(-1);土壤中微塑料浓度在空间上呈现出西部土壤(平均值1 569.59μg·g~(-1))东部土壤(平均值1 320.28μg·g~(-1))北部土壤(平均值1 217.56μg·g~(-1))南部土壤(平均值1 208.85μg·g~(-1))。土壤微塑料浓度从地表向下明显降低,从表层土壤(0~5 cm)的998.76μg·g~(-1)减少到深层土壤(20~30 cm)的193.00μg·g~(-1);不同的土壤种植模式对土壤微塑料浓度的影响明显,其中大棚土壤微塑料浓度较高,平均值为1 439.56μg·g~(-1),露天农田微塑料浓度平均值为1 187.76μg·g~(-1)。生菜、葡萄、黄瓜大棚种植以及露天农田覆膜玉米种植模式下土壤微塑料含量较高。研究表明,沈阳周边农田土壤中微塑料主要组成类型为PE、PP和PS,且随土层加深,土壤微塑料浓度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8.
为了健全非农建设项目占用耕地的补偿机制,保障国家粮食战略后备基地储粮充足。本研究运用空间分析、实证研究等方法,对黑龙江垦区各管理局2000-2014年耕地增减变动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其在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制度缺失、“占优补劣”、农民不合理利用土地以及自然条件的局限等问题。通过借鉴建三江管理局耕地占补平衡的创新经验,完善垦区专门性制度规范,不单纯以数量作为耕地占补平衡衡量标准、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实现对表土的充分利用,形成体系化改革。助力垦区乃至全国其他地区全面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从而实现耕地的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9.
吉林省耕地压力指数时空分异特征研究及其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运用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和灰色系统理论GM(1,1)模型,对吉林省2003—2012 年间的耕地利用压力指数时空分异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其动态变化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之国家放开“二胎政策”人口不断在增加,未来人口会出现增加趋势,即使在规定未来十年内人们的人均食物需求量也会不增加的基础上,最小人均耕地面积的增加幅度越来越小,以及大量耕地向建设用地转换,使得耕地压力指数有过大的趋向,而且2017—2027 年吉林省的耕地压力指数处于上升的趋向,即使耕地压力不是很明显,但仍不可忽视。过大的趋向,而且2017-2027年吉林省的耕地压力指数处于上升的趋向,即使耕地压力不是很明显,但仍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0.
运用GIS技术与定量分析法,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综合效益四个方面对河北省的耕地利用效益进行综合评价,分析2000-2008年河北省各市县的耕地利用效益的时间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0-2008年,河北省耕地利用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呈现增长趋势,而社会效益则表现为逐年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