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3篇
综合类   27篇
植物保护   1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析覆盖稻草及秸秆还田对小麦纹枯病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研究结果表明:麦田覆盖稻草对小麦纹枯病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覆草2a后控病效果达70%以上,覆草量以75~100kg/667m2为宜,且覆草年限与控病效果成正相关;秸秆连续还田3a、5a,控病效果分别为56.2%、68.6%。  相似文献   
2.
褐飞虱是江苏省水稻上重要害虫之一,1998年以来大部分地区发生一直偏轻,但2005年9~10月在江苏省苏南、沿江等地暴发,发生量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历史罕见。经过大力防治,危害得到有效控制,但部分地区因防治不及时,出现零星“冒穿”,给水稻生产造成一定损失。分析褐飞虱后期暴发原因,研究对策措施,对褐飞虱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针对草莓生产中存在农药过量及不合理使用,易造成病虫害抗药性增强、果品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经近几年在江苏省句容市草莓产区示范推广总结出一套草莓农药减施增效技术模式.本技术模式的核心内容以"农业生态防治技术+理化诱杀害虫技术+生物防治技术"为主,结合低毒低残留化学防治为辅进行综合防治,具体包括合理密植、植株管理、控湿闷棚等农艺措施,颜色趋避、防虫网阻隔、色板和性诱剂诱杀等理化诱杀技术,释放天敌以及施用生物药剂等生物防治技术,并依据草莓生长生产规律制定出适期防控的生产管理方案.本技术模式可实现化学农药减量40%~50%,净收入为15000~20000元/667 m2,草莓优质果比例提高20%~30%,果品农残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相似文献   
4.
<正>白粉病是大棚草莓常发病害之一,其菌源主要来自清除不彻底的病株残体或携带病菌的种苗。江苏省主栽的红颊等草莓品种易感白粉病,由于一些农户从外地调运草莓苗或部分田块前期防控不当,导致田间带菌率高,加之入冬以来低温寡照天气较多,利于草莓白粉病的发生。近期笔者走访调查发现,  相似文献   
5.
目前国内普遍采用的调查水稻纹枯病病情的方法,是通过不同叶位上感病情况,分成7个等级,然后统计计算病情指数,这种叶位调查法比较费时,耗费较多的人力。而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调查纹枯病病情的方法是统计每丛稻中感病株所占的比率来表达病情。日本羽柴辉良(日《植物病理学报》1983),则采用测量纹枯病病斑在稻株上的高度和当时稻丛的高度的比率来表示病情的(见附表)。后两种方法,相对的比较省工,可大大减轻测报人员的工作量,且记载项目也较简单,资料的可比性也较强。为探讨这两种方法在我国的可行性,比较国内的叶位分级法,于1988、1989年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在室内研究了温度对蔗扁蛾生长发育、存活及生殖的影响,组建了不同温度下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19~31℃是蔗扁蛾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适宜温度范围,其中22℃时的产卵量最大,为290.9粒/雌,3l℃时的世代平均历期最短、世代存活率最高,分别为46.1天和37%;卵、幼虫、蛹及幼虫-成虫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11.15、7.80、12.51、9.27℃和95.66、613.88、173.11、758.80日度。在19~31℃范围内,种群趋势指数(Ⅰ)随温度的上升而增高,31℃时达最大.34℃时种群出现负增长。试验表明,蔗扁蛾卵具有较强的耐高温特性,而38℃是卵孵化的高温上限;相对湿度对卵的孵化影响较大,其中90%RH是卵孵化的最适湿度,45%RH是卵孵化对湿度的最低要求;浸水时间低于20min,对卵的孵化率影响不大,浸水时间超过1h,对卵的孵化率有明显影响;蔗扁蛾幼虫在0℃时,处理72h,存活率仍为93.3%;-2℃时,幼虫72h后大部分死亡;-5℃时,幼虫48h全部死亡。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麦类纹枯病历史发生情况回顾和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回顾80年代以来麦类纹枯病的发生情况,可以概括为三点:1.发生和为害逐步加重;2.具有明显的区域性;3.年度间发生差异明显。分析这三点的成因,主要是土壤养分变化、播期的提前、气候及防治技术实施难等因素形成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农业防治为主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8.
江苏稻区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新规律   总被引:40,自引:4,他引:40  
水稻条纹叶枯病是近 2年江苏省水稻生产上发生的最为重要的病害之一 ,病害的传播介体灰飞虱在苏北地区一年可发生 5代 ,其中第 1代成虫和第 2代若虫为主要传毒世代。病害在田间先后出现 4个显症高峰 ,其中第 2和第 3发病高峰是主要危害高峰 ,发病株数占田间总病株数的 90 %以上。随着水稻栽培模式和品种布局的变化 ,病害的发生流行规律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目前该病害在田间的一般发病规律为 :早播田重于迟播田 ;水秧田重于旱秧田 ;常规移栽田重于小苗抛栽田 ;秧池重于大田 ;沿海滩涂重于内地 ;孤立秧池重于连片秧池 ;晚粳重于其他品种 ;周围杂草丛生的稻田病害发生加重 ;冬季小麦面积大的地区病害发生重。据初步分析 ,水稻落谷期和移栽期是病害发生轻重的决定性因素 ,其他因子都通过影响水稻落谷时间和移栽时间而起作用。锐劲特等药剂防治灰飞虱有较好效果 ,在重病区种植抗耐该病的水稻品种也是较好的防治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9.
水稻条纹叶枯病综合防治方法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详细讨论了在新的种植结构和栽培技术条件下水稻条纹叶枯病的防治技术和在防治中的注意事项。在江苏省水稻条纹叶枯病防治的关键时期是在秧田期 ,其中“治虫防病”是当前生产上的急救措施和关键措施 ,抗耐品种 药剂防除灰飞虱或抗耐品种 小苗移抛栽等轻型栽培措施是最为安全有效、对环境友好的防治方法 ,符合当前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程度是影响农药需求量的主要因素,农药有关政策、病虫害抗性是影响农药使用结构的主要因素。据有关专家对2007年江苏省重大农作物病虫害发生趋势分析结果,2007年全省农药需求量将比2006年略增。因农业部2007年1月1日正式取消甲胺磷等五种高毒农药的销售和使用,杀虫剂的品种结构将有较大的变化,甲胺磷等高毒农药品种将基本退出市场,毒死蜱、丙溴磷、吡蚜酮等农药需求量将进一步上升。吡虫啉需求量还将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