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21篇
  46篇
综合类   20篇
畜牧兽医   6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1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沙丘部位对聚乳酸纤维沙袋沙障降解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掌握聚乳酸纤维沙障的降解速度对于沙障防护效益的发挥具有重要意义。在毛乌素沙地的流动沙丘迎风坡设置聚乳酸沙障,采用测定力学性能、质量损失及观察表面形态等多种手段对毛乌素沙丘迎风坡底部、中部和沙丘顶部铺设5a的聚乳酸纤维沙障的降解速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原始聚乳酸纤维沙障相比,从沙丘迎风坡底、迎风坡中到坡顶,沙障的降解速度逐渐增大。障格内纬向障体(垂直于主风向)的整体降解速度较经向障体(平行于主风向)的严重。单根沙障暴露面障体的降解速度均较贴地面的大,且二者的差异随坡位的上升越来越大。表明沙丘不同部位的风沙活动、光照、土壤水分含量等环境因素分布的差异对于聚乳酸纤维沙障降解速度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设置沙障或后期维护时应当注意加强。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以布尔台采煤沉陷区3 a生的沙枣、苹果、李、杏、西府海棠5种经济树种为研究对象,测量株高、冠幅、胸径,并结合成活率分析各树种长势,以研究区生长状况良好的樟子松为参考树种,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分析研究区各树种的生长特征和适宜性。结果表明:(1)沙枣对当地环境适应性差,其保存率仅为50.6%。(2)李的胸径增长状况显著优于其他树种,为57.3%,杏和西府海棠增长率接近40%,沙枣和苹果增长率接近25%。(3)研究区树种灰色关联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李(0.83)、杏(0.76)、西府海棠(0.71)、苹果(0.68)、沙枣(0.64)。  相似文献   
3.
以希拉穆仁草原建群种羊草(Leymuschinensis)、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 Griseb)、芨芨草(Achnatherum splendens nevski)及其枯落物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其C、N、P质量分数,并计算生态化学计量比,分析建群种养分限制格局及养分再吸收规律。结果表明:①植物叶片的C、N、P质量分数均值分别为398.74、24.41、1.55 g/kg,枯落物的为362.53、14.79、1.17 g/kg,3种植物叶片的C、N、P质量分数与其枯落物的差异显著(P<0.05)。②植物在枯落之前会将养分转移,防止养分的流失,N、P的养分再吸收效率范围分别在13.51%~77.49%、2.65%~49.51%,N的回流率大于P,进而使其具备了较强的适应干旱环境的能力。③3种植物叶片的N/P、C/N、C/P变化范围分别在11.81~21.70、15.76~16.59、195.47~273.37,枯落物的变化范围分别在7.72~17.05、17.71~64.46、215.43~487.46,3种植物叶片与枯落物的N/P、C/P差异显著(P<0.05)。④植物叶片N/P均值为16.95,枯落物N/P均值为12.31,说明植物的生长主要受P的限制。研究结果可为荒漠草原提供草地管理指导。  相似文献   
4.
十大孔兑是鄂尔多斯境内十条季节性洪水沟,多年风水复合侵蚀作用下水土流失严重,致使黄河泥沙量不断增加。基于此从生态治理角度利用Cite Space对前人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综述了有关十大孔兑生态治理的文献数量年际变化、研究学者机构合作关系、文献关键词以及十大孔兑实施的生态治理措施等,发现对部分孔兑研究不够全面、定性研究较多,定量研究较少、缺少风沙入孔,风沙入黄复杂过程研究等问题,是未来需要加强突破的难题,这些难题的突破有助于更好的治理十大孔兑地区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5.
采煤塌陷裂缝对降雨后坡面土壤水分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究采煤塌陷裂缝对坡面储蓄降水的影响,本文对降雨后不同坡向上裂缝两侧的不同土层水分动态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降雨主要补充坡面地表0~20 cm土层土壤水分,且在雨后0~20 cm土层土壤水分散失也较为严重;雨后阴坡土壤含水率最高,0~10cm、10~20cm和20~40 cm土层土壤水分差异显著(p0.05)。降雨结束8 d后,裂缝附近的土壤水分变化幅度较大,尤以坡面裂缝上部边缘处最为明显,裂缝处与远离裂缝的土壤水分之间差异显著(p0.05);阳坡土壤水分损失最高,阳坡裂缝周边土壤水分平均损失量高达3.31%。可见,裂缝的出现会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坡面储蓄降水的格局,加剧坡面局部土壤水分散失,这一点在植被恢复与建设过程中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库布齐沙漠近1989—2019年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动态变化规律,为库布齐沙漠植被恢复及生态建设提供理论参考和基础数据。[方法]以1989—2019年每5 a为1期(共7期)的Landsat影像为数据源,结合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像元二分法模型,利用ENVI 5.3和ArcGIS 10.2分析库布齐沙漠1989—2019年植被覆盖度(FVC)时空动态变化特征。[结果](1)在时间变化上,近30 a间库布齐沙漠植被覆盖度整体呈增长趋势,平均植被覆盖度由0.104增长到0.243。在空间分布上,库布齐沙漠植被覆盖度呈现由西向东、向北增加的特征。(2)库布齐沙漠植被覆盖在1999—2004年和2009—2014年均呈现退化趋势,平均植被覆盖度分别减少0.053和0.054,退化面积分别为3 870.22和6 093.59 km~2,退化程度均以植被覆盖度减少10%~30%为主。[结论] 1989—2019年库布齐沙漠植被覆盖度总体有所改善,未来该区生态修复重点关注低植被覆盖区域。  相似文献   
7.
经过对希拉穆仁草原围封、自由放牧草地及旅游区进行实地调查,结合内蒙古自治区第5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实施细则,根据植被盖度和生物量等指标对草原进行了退化诊断与评价,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不同退化程度的地表粗粒组成。结果表明:希拉穆仁草原围封草地以轻度退化为主,自由放牧区以中度退化为主,但在坡顶出现重度退化,旅游区退化程度最为严重,均为重度退化区;可以以土壤颗粒0.84mm的百分比含量作为草原退化的判别标准,当其含量在82.22%~89.04%范围内为重度退化,含量在74.01%~79.53%为中度退化,含量在56.05%~66.11%为轻度退化。该指标能够直观、实时地反映草原的退化状况,且具有简便、快速诊断的生产应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明吉兰泰盐湖绿洲防护林带同一建植年限柽柳灌丛形态大小与阻沙能力之间的关系,以确定制约沙堆形成的灌丛形态参数,为吉兰泰盐湖绿洲防护林带建设提供参考。【方法】在相同建植年限的柽柳防护林带设置100 m×100 m的样方,用钢卷尺测量柽柳灌丛高度、冠幅长度、冠幅宽度、沙堆高度、沙堆长度和宽度,计算灌丛个体指数(SSI);将样方内柽柳灌丛分为大型灌丛、中型灌丛和小型灌丛,通过3类灌丛形态指标与沙堆形态指标之间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研究柽柳灌丛发育过程中沙堆形态的变化特征。【结果】(1)随着柽柳灌丛的生长,其沙堆长度、宽度、高度、底面积和体积逐渐增大,从小型灌丛到大型灌丛SSI平均增加了50.42,沙堆底面积为0.12~31.64 m2,柽柳灌丛发育过程中沙堆形态均呈类椭球型。(2)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灌丛高度是制约大型柽柳灌丛沙堆宽度的主要参数(R=0.931),小型、中型灌丛沙堆形态主要受灌丛长度和宽度的制约,小型灌丛长度和宽度与沙堆长度和宽度拟合方程的相关系数(R2)≥0.63。(3)柽柳灌丛SSI与沙堆体积拟合方程的相关系数(R2R2相似文献   
9.
鄂尔多斯砒砂岩区生态恢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鄂尔多斯砒砂岩区生态退化严重,土壤侵蚀剧烈,为黄河粗泥沙来源的主要区域。从砒砂岩地区生态恢复建设出发,综述了砒砂岩侵蚀类型,砒砂岩地区采用油松、沙棘、淤地坝、植物柔性坝及抗蚀促生材料等常规治理措施的研究成果,并对砒砂岩的研究、治理、利用进行了探讨。以期为进一步加强鄂尔多斯砒砂岩地区的生态恢复治理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不同演化阶段白刺灌丛沙堆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阐明灌丛沙堆发育对土壤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以吉兰泰荒漠区不同演化阶段白刺(Nitraria tangutorun)灌丛沙堆为研究对象,研究0—100 cm土层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在不同演化阶段的变化规律和垂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白刺灌丛沙堆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和全磷(TP)随演化阶段(雏形阶段→发育阶段→稳定阶段→衰亡阶段)的变化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演化阶段对白刺灌丛沙堆SOC影响显著(P<0.05),对TN、TP无显著影响(P>0.05),其SOC、TN、TP均值含量在0—100 cm土层分别为0.42~0.58,0.04~0.07,0.22~0.25 g/kg,远小于全国土壤平均水平(11.12,1.06,0.65 g/kg)。(2)白刺灌丛沙堆SOC、TN、T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随土层深度增加无明显规律性。(3)土壤SOC、TN、T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均属于中等变异,且变异系数随白刺灌丛沙堆演化不断减小。(4)土壤容重、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对白刺灌丛沙堆土壤TN、C∶N、N∶P影响显著,而土壤含水量、pH对白刺灌丛沙堆SOC、TN、T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无显著影响。各演化阶段白刺灌丛沙堆SOC、TN是调控白刺灌丛沙堆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比的主要因素。因此,该研究结果明晰了白刺灌丛沙堆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不同演化阶段的响应,为该区域白刺群落的保护、利用和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