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综合类   7篇
植物保护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78年   2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3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仇元 《植物保护》1964,2(2):68-70
防治棉花黄、枯萎病要从棉花与病原菌之间的矛盾斗争,以及与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着眼。孤立地依靠寄主抗病性或防治病原,均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忽视新棉区的保护也将使工作处于被动。例如美国从19世纪末就选育抗病品种,但是没有一个品种能够长期保持抗性,据估计,品种抗性平均只能维持8年左右。  相似文献   
2.
棉苗黑斑病的致病菌在关中棉区初步认为是 Alternaria tenuis Nees 与棉成株期叶片上的致病菌不同。病菌孢子借气流传布。种子带菌率虽然很高,但诱发苗病率却很低,因此,种子消毒或采用轮栽来控制这个病害,是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病害发生与棉苗受冻、强风对棉苗的伤害以及棉苗阶段发育有密切的关系。各年发病期有早有晚,但以真叶出现时为易感阶段。本文阐述了棉苗生育阶段、气候条件与发病的关系,为预测病害发生的物候与气象参考条件提供了资料。棉株伤害与发病有关系,建议在生产上适当降低播种量,提高播种质量,适期早疏苗、早间苗;以减轻由于伤损而导致病害侵染。品种与病害发生的关系不显著。试验证明,使用波尔多液加1059于降温前喷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常规培养温度(22—26℃)下,枯萎菌在 PDA 平面上的绝对生长速度是黄萎菌的3—5倍;在培养时间相同的条件下,枯萎菌在 PDA 培养基上关于温度(10—18℃)的直线生长速度是黄萎菌的4倍左右。在同一PDA 平面上生长的枯、黄萎菌之间不表现桔抗作用,枯萎菌可以形成自己的大型分生孢子。黄萎菌亦可形成微菌核。选择性培养基有调节枯、黄萎菌绝对生长速度的比值,促进它们形成各自的特征性菌落的作用。因此,有可能在同一选择性培养基平面上同时鉴别它们。  相似文献   
4.
棉花枯、黄萎病混生病株鉴别方法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棉花枯、黄萎病菌在同一选择性培养基平面上能各自形成特征性菌落的特性,提出用水洋菜培养基(使用前每升培养基加入100毫克链霉素)和 L-山梨糖+蛋白胨培养基(KNO_3 2克,KH_2PO_4 1克,MgSO_4·7H_2O0.5克,FeCl_3微量,L-山梨糖16克,蛋白胨5克,洋菜16克,蒸馏水1000毫升)上培养两次的再培养法鉴别棉花枯、黄萎混生病株。供检病株经表面消毒,于水洋菜培养基上培养(24~26℃)5~7天,待病组织长出白色菌丝体后,移入灭菌试管,加无菌水10~15毫升摇荡。吸取该液0.2毫升均匀地涂抹到 L-山梨糖+蛋白胨培养基上,再培养5~7天。枯萎病株的分离物形成大量近圆形的白色小菌落,表面致密呈绒状,具有不匀而呈浅波状的边沿,气生菌丝白色茂盛,可纠集成束,似羊毛状。黄萎病株的分离物形成大量黑色小菌落,呈瘤状或斑点状突起,表面皱缩,具大量微菌核,气生菌丝极其稀疏,上面可见轮状着生的分生孢子梗。混生病株的分离物则产生大量分别具有上述特征的白色枯萎菌落和黑色黄萎菌落。  相似文献   
5.
棉花黄萎病(Verticillium albo-atrum Reinke et Berth)的分佈日渐扩大。有人认为种子可以传播病原(1,2,3,6,7,8),但很难从种子上分离到这个病原菌。因此,关于这个病害的种子传病问题颇多争论(4,5)。其他作物如茄子和番茄的黄萎病也是由于这个病菌所导致。它们的种子带菌率达到25-31%以至44%,早经证实。究竟棉籽是否能以传带黄萎菌,颇须加以研究。这不仅是一个检疫方面的问题,而且是研究侵染循环的一个关键性环节。我们曾以病株青铃内剥出新鲜棉籽,迸行分离。用低倍显微镜直接检查棉籽,偶然见到轮枝菌(Verticillium sp.)的轮生胞子梗(照片Ⅰ)。但由于常常有其  相似文献   
6.
仇元  趙丹 《植物病理学报》1958,4(2):121-127
 (1)在陝西关中所采的黄萎病病株棉籽內部,常带有一些真菌和細菌,虽經用浓硫酸脫絨,这些菌类仍能从棉籽本身的組織內向培养基伸展。有时用低倍鏡直接检查虽亦能見到輪枝菌从棉籽內露出,但由于其他菌类的生长速度較快,以致輪枝菌常被干扰,无从在洋菜上发展,故用一般方法很难分离和检查到棉籽所带的輪枝菌。  相似文献   
7.
8.
关于棉花枯、黄萎病混生病株的鉴别,前人曾作过一些探索,但方法均不尽完善。通常采用常规分离镜检的方法鉴别混生病株。在实践中此方法费时、费力,结果也未必准确。即使初步鉴别出混生病株,也难将混生在一起的枯、黄萎菌分别移植出来进行纯化,作精确的鉴定。六十年代初提出的双重染色鉴别法,尚有一些问题需要澄清。在利用选择性培养基从种子和土壤中分离鉴别枯、黄萎菌的研究中,说明利用选  相似文献   
9.
10.
棉花枯萎病菌菌系培养滤液致萎力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里查德培养液制备的棉枯萎病菌培养滤液浸养棉苗,以测定不同菌系的致萎能力。培养滤液有快速致萎能力。用 F_7培养滤液的50%稀释液浸养“517”棉苗8小时就开始萎蔫,16小时有34%的棉苗达Ⅲ级萎蔫,40—56小时100%棉苗死亡。Ⅲ级萎蔫苗在移入蒸镏水后不能恢复常态,成为汞久性的病理萎蔫,有维管束变色的内部症状。根据致萎迅速这一特点,提出了定时分级记载和统计萎蔫指数方法。以“萎蔫开始时间”,“Ⅲ级萎蔫出现时间”,24及48小时“Ⅲ级萎蔫率”和“萎蔫指数”等作为不同菌系致萎力的比较标准。作者根据稀释试验认为用30%稀释液进行测定较为合适。试验结果指出:①不同菌系的培养滤液对“517”棉苗有不同程度的致萎能力,例如 F_7及 F_8的致萎能力最强,F_9次之。③不同品种对于各菌系的反应有显著差异,侧如在24小时“52—128”品种表现对 F_7及 F_8有较低于“517”的萎蔫指数;在48小时“52—128”对 F_7的萎蔫指数同于“517”,而对 F_8则低于“517”;但“52—128”对于 F_9的反应显示其24及48小时萎蔫指数均较“517”为高。在用 F_7培养滤液对16个供试品种及杂交材料的测定中也显示不同品种对该菌系的反应具有差异。试验指出 F_7培养滤液具有下列特性:①,耐高温,在100℃下10分钟或在蒸锅内15磅压力下处理30分钟后仍具有相当的致萎能力,据测定在40小时后的萎蔫指数各为73.3%及66.6%,对照为100%。②,耐储藏,在室温下储藏1年后仍具有相当的致萎能力,据测定在48小时后的萎蔫指数为72.2—94.4%,对照为100%。③,抗污染,原液暴露在室内空气下两月之久并无其他真菌或细菌污染,未接种的里查德液在2—3日内受到严重污染。④,耐稀释,据测定2%的稀释液在120小时具有11.1%的萎蔫指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