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农药作用靶标或作用机制的创新是农药科学研究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对羟苯基丙酮酸双加氧酶(4-hydroxyphenylpyruvate dioxygenase, HPPD)是生物体酪氨酸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在不同的生物体内参与的代谢路径不同。前期的研究表明,HPPD抑制剂在医药和除草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作用,而近期的研究发现其在抑菌和杀蚊等方面也表现出了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概述了HPPD在不同生物体中的生理功能,介绍了HPPD在人、植物、吸血节肢动物、真菌体内参与的代谢过程,总结了不同种属来源HPPD的三维结构,概述了HPPD作为靶标在医药以及农药(除草、杀虫、杀菌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究长林小蠹Hylurgus ligniperda(Fabricius)触角上感器的类型和数量,为进一步探索其对化学信号的感受机制奠定基础,利用扫描电镜技术对长林小蠹雌雄成虫的触角感器进行观察。结果表明:长林小蠹触角上存在5种类型的感器和少量腺孔,包括毛形感器(ST-Ⅰ、 ST-Ⅱ、 ST-Ⅲ亚型)、锯齿形感器(SZ-Ⅰ、 SZ-Ⅱ、 SZ-Ⅲ亚型)、刺形感器(Sch)、腔锥形感器(Sco)和芽形感器(BS)。毛形感器约占总感器数的61%,锯齿形感器在触角的每一节均有分布,占感器总数的24.7%,刺形感器分布在柄节基部和梗节,腔锥形感器只少量散生在部分毛形感器带上,数量约占4.1%,鞭节端部分布有0~3个芽形感器,且有个体差异。长林小蠹雌雄成虫间触角感器的结构和类型无明显差异,雌虫ST-Ⅰ比例稍多,雄虫ST-Ⅱ比例稍多。  相似文献   
3.
为了有效防治帽儿山地区红松干小蠹(Hylurgops interstitialis Chapuis)的危害,采用营林措施、性信息素和植物源引诱剂诱捕及几种化学防控方法,对被红松干小蠹危害的红松林分进行处理,结果表明:利用营林的方法,将重度受害的红松贴近地面伐除焚烧,并对伐根喷混合农药原液密封处理,能够有效阻止红松干小蠹扬飞期的扩散;利用8种诱芯在林间对红松干小蠹进行诱捕,发现红松干小蠹对落叶松八齿小蠹、六齿小蠹诱芯和小蠹属诱芯表现出一定的趋性,可以选择落叶松八齿小蠹诱芯对红松干小蠹的发生进行预测预报。采用3种施药方式开展了化学防治,其中利用喷雾机对树干进行喷施的防治效果最好;采用涂干法对被害红松进行处理时,所选5种药剂的防治效果均不如喷雾法的防治效果;打孔挂药袋注药法整体防治效果较差。3种施药方式下吡虫啉杀虫效果均较好;溴氰菊酯在利用喷雾法和涂干法对红松干小蠹的杀虫效果也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