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3篇
综合类   4篇
园艺   1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更便捷地监测乌兰布和沙漠黄河沿岸沙丘移动速度并解析其影响因素,该研究以乌兰布和沙漠沿黄段沙丘为研究对象,应用无人机航拍技术开展沿岸沙丘的季节性地貌过程和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沙丘年移动速率1.08~2.27 m/a,多年平均输沙势为78.82 VU,年合成输沙势为25.92 VU,处于低风能环境,8~12 m/s等级风输沙势是年输沙势的主要部分,约占73.24%。方向变率(合成输沙势(Resultant Drift Potential,RDP)与输沙势(Drift Potential,DP)的比值)RDP/DP 保持在0.30~0.46之间,属于中等变率。合成输沙方向RDD为57.83°~107.39°,与沙丘移动方向较为一致,西风组占全年输沙势的52.09%,是沙丘年移动的主要驱动力。2)沙丘移动速率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整体呈现春季移动速率快,冬末-春初次之,秋季与秋末-冬末相近,夏季移动速率最慢。其中,秋末-冬末、春季和秋季输沙势DP 8.48~20.49 VU,合成输沙势方向在90.02°~95.54°之间,RDP/DP值均在0.3~0.8之间,属于中等变率,西风组作用显著,这与年合成输沙方向及沙丘走向较为一致;冬末-春初和春末-夏季分别受东北风(NE)和南风组(SSE、S、SSW)作用,沙丘通过形态变化适应风向,移动速度降缓。季节输沙势主要集中在8~10 m/s风速等级,约占整个季节输沙势的40.76%~56.93%。3)综合各季节和年际输沙势与沙丘移动距离呈线性正相关,拟合方程为y=1.02+0.006 62x(R2=0.339,F=5.616,P=0.045),方程总体显著,输沙势可以表征该地区沙丘移动距离。基于无人机监测的沙丘运动研究综合显示,风况是该地区影响该地区沙丘移动的主要动力,其中西风组8 m/s以上风速是研究区沙丘移动的主要驱动力。风向变率和合成输沙势方向与沙丘移动方向一致时沙丘移动则快,不一致时则缓;无人机可在较大尺度上为沙丘移动提供更为便捷的监测服务,研究结果可为同类地区沙丘移动的无人机监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根据国家食品标准,通过测定人工栽培的裂褶菌菌株(LZJ-1、LZJ-5)子实体与野生裂褶菌(SM-1)子实体的蛋白质、灰分、粗脂肪、矿物质、氨基酸等的含量及组成,评价其营养效价。结果表明:3种裂褶菌子实体均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必需氨基酸7种,脂肪含量低,属于高蛋白、低脂肪类食品;氨基酸配比最为合理的是人工栽培菌株LZJ-5(34.2%、55.7%),比较接近FAO/WHO规定值,为理想蛋白质;氨基酸比值系数LZJ-1的SRC值为77.7%,明显高于SM-1(75.5%)和LZJ-5(75.3%);鲜味氨基酸中特征氨基酸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酸含量较高的为LZJ-1,分别达到1.36%、2.14%,明显高于野生种SM-1(0.72、0.97)。综合结果,LZJ-1营养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区域尺度上荒漠灌木水分适应与分布格局相呼应关系,揭示干旱半干旱地区植物种群对环境响应的过程与机理,为深入理解植物与环境协同进化规律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点格局分析方法和氢氧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分析了红砂(Reaumuria songarica)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水分利用策略。[结果](1)在完全空间随机零模型下,红砂种群在<3 m尺度内均匀分布,在>32 m尺度内聚集分布,种群内部生态关系由竞争向促进转变;消除生境异质性后,种群在>30 m尺度下呈现随机分布,种内生态关系呈现减弱的趋势。红砂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形成过程中生境异质性在大尺度上起到了重要作用。(2)随着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减少,红砂种群的水分利用深度由0—20 cm加深到60—100 cm;红砂种群的密度与多年降水呈现极显著负相关(p<0.01),样地的植被盖度变化主要受草本盖度影响,红砂植被盖度变化不显著。[结论]随着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减少,红砂种群的分布格局受环境异质性影响。通过增加植株密度,红砂可以利用更深层的土壤水分适应环境胁迫。  相似文献   
4.
以梯棱羊肚菌菌株JSJ-M15为研究材料,以只添加1次外源营养为试验对照,以第1次营养袋撤离后补充第2次外源营养为试验处理,并采用同位素示踪技术跟踪氮素营养的运输,研究补充2次外源营养对羊肚菌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在试验条件下,补充2次外源营养组与对照组的15N丰度均高于空白对照,说明2次外源营养袋内的氮素营养物质均可通过土壤中的菌丝网络运输到羊肚菌子实体中;试验组中3组处理的羊肚菌产量均高于对照组,说明补充第2次外源营养能够提高羊肚菌的产量。因此,在羊肚菌栽培过程中,适时补充2次外源营养,其营养物质能够有效运输到子实体中,并显著提高其产量。  相似文献   
5.
介绍我国食用菌栽培产业和秸秆资源利用现状,分析发展秸秆食用菌产业的生态、经济价值,认为发展秸秆栽培食用菌对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助力2030年达到峰2060年碳中和的战略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以生长在黑暗、白光、蓝光下的金耳(Naematelia aurantialba)子实体为材料,利用转录组分析光照对金耳子实体转色的影响。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结果表明:白光诱导的转色子实体与黑暗处理的未转色子实体相比,差异表达基因总数为1 797个(1 308个上调,489个下调);蓝光诱导的转色子实体与黑暗处理的未转色子实体相比,差异表达基因总数为1 617个(1 056个上调,561个下调);蓝光诱导的转色子实体和白光诱导的转色子实体相比,差异表达基因总数为152个(74个上调,78个下调)。GO功能富集分析表明:与黑暗处理未转色子实体相比,蓝光或白光诱导的转色子实体中大部分差异表达基因上调,且主要富集在翻译、肽类代谢、核糖体结构成分、结构分子活性等过程;蓝光和白光诱导的子实体中,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呼吸调控、跨膜运输及膜组分等相关过程。KEGG代谢途径富集分析表明:参与核糖体、氨基酸生物合成及2-氧羧酸代谢等途径的相关基因在子实体转色过程中大部分上调表达。根据KEGG代谢途径富集分析,筛选到9条与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核黄素代谢等相关的色素代谢途径及差异表达基因。从蓝光和黑暗比较组中的...  相似文献   
7.
该文通过对高黎贡山支脉云峰山35km2范围内的全部种子植物进行标本的采集和考察,对云峰山植物区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云峰山种子植物多样性十分丰富,该地区有种子植物92科247属431种,其中裸子植物4科5属7种,被子植物88科242属424种.分布类型多样,形成以热带亚热带成份为主的植物区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金耳不同生长发育时间栽培基质内物质降解与转化的变化规律,了解金耳对碳源的降解利用特点,为栽培培养基配方设计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测定金耳8个生长时间点[未接种(0 d),以及接种后20、25、30、35、40、45和50 d]栽培基质中含水量、pH、培养料湿重及干重、子实体鲜重及干重、木质纤维素组分的降解量,分析不同生长阶段内各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金耳生长发育周期内,含水量由60.27%下降至39.00%。接种后25 d pH由5.50降至4.55,之后pH基本稳定在4.20左右,总体为酸性条件。培养料干重由最初的735.00 g/袋降至530.00g/袋,子实体鲜重产量为644.71 g/袋。总培养基失重率27.89%,其中,绝对生物学效率12.33%,呼吸作用消耗率15.56%。30~35 d为子实体生长第1次高峰期,40~45 d为子实体生长第2次高峰期。0~40 d呼吸作用随着金耳子实体生长不断增加。木质纤维素组分的吸收利用顺序依次为纤维素、木质素和半纤维素,其利用率分别为33.90%、32.79%和30.76%。生长前期(0~30 d)主要以非木质纤维素类物质为碳源,生长后期(30~50 d)主要以木质纤维素类物质为碳源;整个生长周期内所需的44.72%的碳源来自木质纤维素,55.28%的碳源来自非木质纤维素类物质。【结论】金耳生长发育周期内对非木质纤维素(淀粉、蛋白质等)类物质的利用率高于木质纤维素类物质,可从此方面考虑进行培养基配方优化,以提高生物学效率。  相似文献   
9.
食用菌菌种不同性状直接关系到生产的成败,而菌种生产技术又决定着菌种的质量,金耳(Tremella au rantialba)子实体是由金耳菌丝和毛韧革菌菌丝组成,其营养需求、生长条件较复杂,导致生产使用的菌种质量难以保证.通过筛选母种生长所需的碳源、氮源,并对几种较适宜的碳源、氮源进行优化组合筛选;原种配方及最适配方的碳氮比筛选,原种生长的pH、培养温度筛选,并进行变温处理,最后将几种不同性状的菌种进行出菇验证.结果 表明,母种的最适碳源为半乳糖,果糖、麦芽糖次之,最适氮源为酒石酸铵,酵母膏、氯化铵次之,最适碳源、氮源组合为半乳糖+酒石酸铵.原种最适pH值范围为5.5~6.5,原种适宜的恒温培养温度范围为18℃~22℃,变温培养时间为6d^9d,最优原种配方碳氮比为390∶1,其对应配方为木屑91.4%、玉米粉6.6%、石膏1%、糖1%.  相似文献   
10.
通过测定ITS序列对金耳(Naematelia aurantialba)子实体及栽培料中不同部位的真菌物种进行鉴定,结果表明,金耳子实体是由金耳菌丝和毛韧革菌(Sterem hirsutum)菌丝组成的复合结构,两者相互混合交织构成子实体,栽培料中只含毛韧革菌.在菌包底部注射15 N-铵态硝酸铵,利用稳定性同位素示踪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