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5篇
林业   15篇
农学   9篇
基础科学   12篇
  17篇
综合类   75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10篇
畜牧兽医   64篇
园艺   10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5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正在构建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我国农机产品出口带来了巨大的商机。  相似文献   
3.
王伟  王安  李嘉 《猪业科学》2003,20(5):76-76
2002年7月,我市某波尔山羊种羊场饲养的许多羊只突然发病,病羊表现:咳喘、流脓性鼻液、眼有脓性分泌物、口粘膜发红。起初怀疑为感冒,进行治疗病情未好转。后经场方兽医人员与我校兽医院共同诊断,确诊为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现将此病例的诊治情况作如下报道:1发病情况某种羊场于2002年6月从山东菏泽购买波杂一代羊200只,并在同时购买本地农户散养的母山羊500只,以此用于扩大生产规模,在购进羊只过程中未进行严格的检疫和消毒。由于羊舍有限,购进羊只后使饲养密度达3只/m2。7月初波杂羊中的个别羊只出现食欲不振,有咳嗽现象,在以后的五天内,…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对猪乙型脑炎灭活疫苗(GD株)的安全性和免疫效力进行了评估。用体重为8~10 g SPF鼠进行5批疫苗的安全性比较,结果:5批猪乙型脑炎灭活疫苗(GD株)的安检鼠精神、食欲正常,没有出现不良反应,表明猪乙型脑炎灭活疫苗对SPF鼠是安全的。用30日龄的健康易感仔猪进行疫苗的安全性比较,结果:5批猪乙型脑炎灭活疫苗(GD株)的安检猪体温、精神、食欲正常,没有出现不良反应,安检猪的平均增重与对照猪的平均增重无显著差异,猪的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猪乙型脑炎灭活疫苗对猪安全。用体重为8~10 g SPF鼠对猪乙型脑炎灭活疫苗进行免疫保护性试验,SPF鼠注射疫苗后21日,进行猪乙型脑炎病毒(GD株)(病毒含量为106.0TCID50/mL)强毒攻击,结果:攻毒后,5批猪乙型脑炎灭活疫苗(GD株)免疫小鼠的精神、食欲正常,全部健活,免疫组保护率10/10,对照组小鼠全部发病、死亡率10/10。小鼠的免疫攻毒试验结果表明猪乙型脑炎灭活疫苗(GD株)可以刺激机体产生良好的免疫应答,对小鼠的保护率高。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氨氮胁迫与恢复对克氏原螯虾抗氧化和免疫酶活性及组织结构的影响,将体质量(6.33±0.73)g的克氏原螯虾暴露于0、20、40、60、80 mg/L 5个氨氮质量浓度下,比较胁迫48 h时及恢复48 h后,各组肝胰腺、鳃和血清的抗氧化和免疫酶活性以及各组肝胰腺和肌肉组织结构的变化。试验结果显示:氨氮对克氏原螯虾幼虾24、48、72、96 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359.37、238.09、196.34、162.00 mg/L,安全质量浓度为16.20 mg/L。胁迫48 h后,除20 mg/L试验组外,其余试验组肝胰腺的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较对照组显著增强,80 mg/L组鳃的总抗氧化能力显著降低、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增强,80 mg/L组血清的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增强;恢复48 h后,60 mg/L组肝胰腺和鳃的丙二醛含量较对照组显著上升,80 mg/L组鳃的过氧化氢酶活性较对照组显著增强,60 mg/L组血清的总抗氧化能力较对照组显著上升,其他试验组酶活性均恢复至对照组水平。氨氮胁迫48 h,随着氨氮质量浓度的升高,肝胰腺管腔逐渐变形、转运泡增大,鳃的呼吸上皮细胞开始脱落、...  相似文献   
6.
‘蜜玉’是从混合实生后代中筛选出的优良资源,经无性繁殖系统选育出的软枣猕猴桃新品系。果实椭圆形,果皮绿色,光滑无毛,平均单果重12.1 g。果肉绿色,可溶性固形22.5 %,总糖13.4 %,总酸1.06 %,维生素C1050.0 mg?kg-1。口感较甜,香气浓郁,抗寒、抗病能力较强。在吉林左家地区,6月中旬开花,9月初成熟。果实在常温条件下第7天开始软熟,低温(2~4℃)条件下第24天开始软熟。  相似文献   
7.
秸秆还田深度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秸秆还田是培肥地力、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改善土壤结构的重要技术手段,但以往的研究表明秸秆还田会加速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本研究通过对秸秆不同还田深度下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和产量的研究,明确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最佳还田深度,以期为合理利用秸秆、提高作物产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大田微区试验,以玉米为供试作物,设置4个还田深度,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整个玉米生长季不同还田深度下温室气体(CO2、CH4、N2O)的排放特征,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试验共设5个处理,还田深度分别为0—10 cm(T1)、10—20 cm(T2)、20—30 cm(T3)和30—40 cm(T4),同时以不还田处理作为对照(CK)。【结果】(1)在整个玉米生长季CO2和N2O均表现为排放,CH4表现为吸收。CO2累积排放量为T3处理最高,较CK显著增加了28.6%,T4处理增加最少,较CK显著增加了17.1%(P<0.05),但T1与T4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而N2O的累积排放量T2处理为最高,与CK相比,累积排放量显著增加111.3%,T4处理增加最少,与CK相比显著增加了12.8%(P<0.05);CH4则表现为吸收,且秸秆还田后降低了农田土壤对CH4的吸收能力,吸收量表现为CK处理>T4处理>T3处理>T1处理>T2处理,且各还田处理与CK之间差异显著(P<0.05)。(2)秸秆不同还田深度下,与对照相比,各处理玉米产量均显著增加,增产在5.6%—20.8%(P<0.05),但各处理之间的穗长、穗粗和行粒数差异不显著。当秸秆还至30—40 cm时,产量最高,较CK增加了20.8%,表明秸秆还田对提升土壤肥力及作物增产有重要作用。(3)从温室气体综合增温潜势(GWP)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来看,在100年尺度上,GWP表现为T2处理>T3处理>T1处理>T4处理>CK处理,而GHGI表现为T2处理>T3处理>T1处理>CK处理>T4处理,表明与CK相比,各处理均增加了玉米季温室气体的综合增温潜势,而T4处理则降低了玉米季温室气体排放强度,说明秸秆深还至30—40 cm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全球增温潜势。【结论】秸秆还田会显著增加CO2和N2O排放,降低对CH4的吸收能力;秸秆深还至30—40 cm可相对降低综合增温潜势,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同时显著增加玉米产量。因此,为实现较高的玉米产量和较低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秸秆深还至30—40 cm是较为合理的土壤改良培肥方式。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制种玉米田间管理中去雄、病虫害防治和父本切除等环节机械化作业的必要性,重点介绍了国内外典型机具的技术特点和应用现状,分析了制约制种玉米田间管理机具发展和推广的因素,探讨了我国制种玉米田间管理机械化的发展趋势,为国内制种玉米田间管理机具的研发、推广应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DREB1/CBF类转录因子在植物抵抗外界胁迫上起重要作用,利用这些基因改良作物抗逆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白菜中分离到一个DREB类转录因子基因BpDREB1 (EF219470)。该基因序列全长647 bp,推测编码蛋白含213个氨基酸,相对分子量为23 kD,理论等电点为5.11,与白菜中该类转录因子序列同源性为94%。进化树表明,BpDREB1属于DREB亚家族中A1亚族。基因的诱导表达模式分析显示,BpDREB1被低温强烈、迅速诱导表达,并对干旱胁迫也有一定程度的响应,但对高盐处理几乎没有响应。过表达BpDREB1的转基因拟南芥经低温诱导后,其体内可溶性糖及脯氨酸含量大幅度提高。以上结果显示BpDREB1转录因子基因具有家族成员基因结构的特征,在低温、干旱应答途径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筛选川西北高原藏区燕麦(Avena sativa)和箭筈豌豆(Vicia sativa)最佳混播组合。【方法】以燕麦(A0)和箭筈豌豆(A4)单作为对照,以燕麦和箭筈豌豆播量比为2∶1、3∶1、4∶1(A1、A2、A3)为处理,分别对牧草产量、品质及种间关系进行测定,并采用隶属函数法综合分析。【结果】燕麦与箭筈豌豆混播可有效提高草地生产性能,其中,A1处理干草总产量最高为25 301.22 kg/hm2;混播体系中,燕麦产量占总产草量的94%以上,杂草产量随燕麦比例的增加呈降低趋势。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随燕麦比例增加呈升高趋势,A1处理的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A2和A3处理(P<0.05);混播系统中,A1处理的相对饲喂价值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达101.31。混播草地中,燕麦的竞争力始终高于箭筈豌豆,各处理的相对产量总和均大于1。隶属函数综合分析牧草产量和品质,其排序为A4>A1>A2>A0>A3,但箭筈豌豆单播易倒伏,不易收获。【结论】燕麦和箭筈豌豆混播重量比为2∶1时最适宜在川西北高原藏区建植人工草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