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4篇
综合类   2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1.
每年在大蒜抽薹期都有一定比例的大蒜出现二次分枝及畸形薹,严重影响蒜薹的产量和品质.近年来,我们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并探索出了有效控制大蒜二次分枝以及畸形薹发生的农业措施,对提高蒜农的经济效益起到了十分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以遥感与GIS为技术支撑,对河南省20世纪80年代至2005年的土地覆盖进行了动态监测,并分析了土地覆盖变化的时空特征及其驱动因子.监测结果表明,河南省土地覆盖变化的时空特征为:(1)变化数量.城镇建设用地显著增加,内陆水体面积增加明显,农村聚落和落叶阔叶林有所增加,常绿阔叶林略有增加;灌丛草地、水浇地、旱地和河湖滩地面积减少明显.(2)变化速度.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增速迅猛,内陆水体增速明显;沙地面积减速最快,裸地、沼泽和草甸草地减速较快,河湖滩地和灌丛草地减速明显,旱地和水浇地面积减速较小.(3)空间转换.以农田和聚落之间的转换为主,另外城镇建设用地的增加包括其扩展融人的农村聚落等;内陆水体增加主要由河湖滩地转变的;灌丛草地减少主要转变为旱地.驱动力分析表明,区域自然因素相对稳定,对土地覆盖变化的影响较小,而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农业结构调整、政策和交通等社会经济因素是河南省土地覆盖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河南省土地覆盖变化的总体特征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布局及其工业化、城市化演变的特征十分吻合.  相似文献   
3.
大豆对温度、雨水等生态因子反应较敏感,采用育苗移栽后,大豆根系发达,肥水吸收功能增强,叶片变小,叶面积指数稳定在4.5左右,有利于通风透光,生殖生长提前,荚粒数增加,大豆株型矮化,生育期缩短3~5 d,产量增加24.1%,而且达到省工、省种,提高密度和便于茬口调节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成都市城郊鱼甲基汞的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了查明成都市城郊鱼中甲基汞的安全性。[方法]分2次对成都郊区18个鱼塘进行调查采样,用高效液相色谱与原子荧光光谱联用(HPLC—HGAFS)的方法,进行了甲基汞质量分数的测定。[结果]与国家食品卫生标准鱼肉中甲基汞质量分数(200ng/g)相比,18个鱼塘5种鱼肉中甲基汞质量分数均未超标;空间上表现为:东部〉西部〉南部,大鱼中甲基汞含量高于小鱼;不同鱼类相比,肉食性鱼类〉杂食性鱼类〉草食性鱼类,无鳞鱼类〉有鳞鱼类,即鲶鱼〉鲫鱼〉鲤鱼〉草鱼。与国内外其他地区相比,成都市城郊鱼中甲基汞含量相对较低。[结论]高效液相色谱和原子荧光光谱联用方法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测定甲基汞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本文综述了近50年来土地利用强度概念、驱动机制、方法和关键问题的发展演变,将其划分为3个研究分支:1)基于人口密度计算人类活动强度的研究;2)以传统的投入和产出强度方法为代表的研究,以及由此发展而来的复种指数、τ因子方法和技术效率方法等;3)以基于物质和能量的社会经济流通机制的土地利用强度概念模型和HANPP (human appropriation of net primary production)指标为代表的研究。针对土地利用强度研究,呈以下趋势:人口密度作为衡量土地利用强度的指标逐渐被以物质和能量社会经济流通机制为基础的土地利用强度概念模型所取代;土地利用强度评估方法也由指标构建研究倾向于解决不同自然环境下指标评估比较的关键技术与瓶颈问题,即人为与自然影响的区分;遥感数据和方法在人为活动定量识别研究中展现出巨大应用潜力和价值,可以作为土地利用强度评估方法瓶颈的突破点;农、林和草牧业等土地利用类型的强度变化机制研究极不均衡。因此,构建均衡发展的土地利用强度评估机制和指标技术体系成为未来土地利用强度研究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6.
针对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环境污染及水体自净能力下降等问题,建设符合区域发展模式的库岸带生态屏障是库区及下游地区生态安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结合实地调研,以云阳县盘龙镇示范区为例,探讨了库岸带生态屏障建设的功能分区、建设目标与建设原则,初步提出了包括9类20余种建设模式的技术体系,并就建设效益进行了分析评价,旨在提出可供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建设参考的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30a耕地变化时空特征及其主要原因分析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在各项建设占用大量耕地和生态退耕与环境保护措施的双重影响下,中国的耕地面积在持续减少。对中国耕地随时间变化规律的认识以及其空间分布变化趋势的把握已成为重要的研究内容,这对于研究区域粮食安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文在中国长时间序列土地利用动态时空数据库的支持下,对中国1987年到2010年的耕地变化过程进行了全面分析,揭示了中国近30 a来耕地变化的时空特征,分析了其变化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自1987年以来,中国原有耕地不断减少,北方地区为主的新垦耕地持续增加。以2000年为转折点,1987年到2000年耕地总面积略有增加,2000年到2010年耕地总面积逐步减少,近30 a间,耕地总量相对稳定。比较而言,2000年以前的耕地增加速度明显高于2000年以后的耕地减少速度。到2010年全国耕地总面积呈南减北增、减少速率最快的区域集中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而增加速率最快的区域集中在新疆、黑龙江以及内蒙古部分地区。建设用地对耕地的占用持续强烈并有加强趋势,生态建设占用耕地是生态脆弱地区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对耕地的占用比例仅次于建设用地。对草地、林地的开垦是全国新增耕地的主要来源,对未利用土地的占用有增强趋势,近年来,包括盐碱地;沼泽地,甚至是沙地、戈壁等未利用土地被改造成耕地,同时也会带来区域水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尤应慎重。  相似文献   
8.
西北农牧交错区草地类型遥感划分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地是西北农牧交错区最大的生态屏障。为使各类型草地在生态环境建设中发挥最大的效应,以甘肃省为典型研究区,综合运用遥感技术,研究了西北农牧交错区草地类型的划分方法。利用草地生长期(4-9月)内11个时相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增强型植被指数(EVI)数据构建时间序列数据集,根据同期的野外采样点,提取各类型草地生长期内的典型时间谱特征曲线。在西北农牧交错区,要结合数字高程(DEM)信息和以黄河分界的东西两区域为主要自然因子,将研究区分成若干自然子区域。在各子区,分别根据各像素时间谱特征曲线与典型时间谱特征曲线的相似度,构建决策树完成分类。以1︰500 000草地资源类型图资料为真值样本,验证表明,分类结果精度总体一致性为71.41%,Kappa系数为0.66,各类型面积所占比例非常接近样本值。MODIS EVI时间序列影像弥补了其空间分辨率低的不足,草地类型生长季时间谱特征曲线增强了各草地类型之间的差异性,使得MODIS数据适合于草地二级类型的划分。加之MIODIS数据免费获取,且适合用于大区域遥感监测,使得低成本高精度且宏观的遥感草地类型划分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9.
现代的城市建设离不开园林景观绿化,城市的园林绿化景观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城市的形象。近些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城市园林绿化问题关注度也逐渐增高。本文阐述了园林绿化养护的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具体工作内容,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问题对策,希望对提高我国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