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林业   1篇
综合类   2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6篇
园艺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苜蓿总黄酮对奶牛体外瘤胃发酵和底物干物质降解率的影响。【方法】采用体外产气法,通过一种苜蓿总黄酮不同梯度对瘤胃发酵和底物干物质降解率的影响确定适宜的添加剂量,分别将6种不同品种苜蓿总黄酮(S1~S6)按适宜剂量添加至0.5 g TMR中,加入75 mL的微生物培养液,置于恒温培养箱(39℃)中培养24 h,并记录0、2、4、6、9、12、24 h时间点的产气量。发酵结束后,测定发酵液中pH、NH3-N、VFA、氧化还原电位以及底物干物质降解率。【结果】不同比例苜蓿总黄酮的发酵液中,在24 h时产气量,0.4%、0.6%和0.8%组的产气量显著大于1%、1.2%组和对照组(P<0.05);氧化还原电位在0.8%组时,显著大于其他组(P<0.05);TVFA在0.8%组时,显著大于其他实验组和对照组(P<0.05);乙酸在0.8%组时,显著大于其他试验组和对照组(P<0.05)。2)不同品种苜蓿总黄酮发酵液中,24 h时的产气量与降解率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中的NH3-N显著高于试验组(P<0.05);S6、S5、S3组中的还原电...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旨在探讨火龙果皮与苜蓿、精料配比对饲料组合效应(AE)的影响。试验采用体外产气法测定在精粗比分别为40∶60和30∶70时,精料∶火龙果皮∶苜蓿分别为40∶60∶0、40∶45∶15、40∶30∶30、40∶15∶45、40∶0∶60和30∶70∶0、30∶55∶15、30∶40∶30、30∶25∶45、30∶10∶60、30∶0∶70时11种饲料组合及3种单独饲料(精料、火龙果皮、苜蓿)分别培养0、2、4、6、9、12、24、36、48 h的产气量(GP),培养结束后的上清液及残渣用以测定pH、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与氨态氮(NH3-N)含量、干物质降解率(DM D)和有机物降解率(OM D),并计算出各指标的单项组合效应指数(SFAEI)和综合组合效应指数(MFAEI)。结果表明:精粗比为40∶60时,40∶60∶0、40∶45∶15组24 h产气量(GP24 h)、DMD、OMD的SFAEI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或P<0.01),40∶60∶0、40∶45∶15、40∶30∶30组TVFA和NH3-N的SFAEI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或P<0.01),40∶60∶0、40∶45∶15组的MFAEI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精粗比为30∶70时,30∶70∶0组GP24 h的SFAEI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30∶70∶0、30∶55∶15、30∶40∶30组DM D和TVFA的SFAEI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 <0. 01),30∶70∶0、30∶55∶15组OM D和NH3-N的SFAEI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 <0. 01),30∶70∶0、30∶55∶15、30∶40∶30组的M FAEI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由此可见,精粗比为40∶60时,精料∶火龙果皮∶苜蓿为40∶45∶15时的M FAEI最大;精粗比为30∶70时,精料∶火龙果皮∶苜蓿为30∶70∶0时的M FAEI最大。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玉米芯与苜蓿、精料间不同配比对饲粮组合效应(associative effects, AE)的影响。采用体外产气法测定在精粗比40∶60和30∶70时,精料∶玉米芯∶苜蓿分别为40∶60∶0、40∶45∶15、40∶30∶30、40∶15∶45、40∶0∶60和30∶70∶0、30∶55∶15、30∶40∶30、30∶25∶45、30∶10∶60、30∶0∶70时各饲料组合及各种单独原料分别培养2,4,6,9,12,24,36,48 h的产气量(gas production, GP),培养结束后的上清液及残渣用以测定pH、挥发性脂肪酸(volatile fatty acids,VFA)、氨态氮(NH_3-N)、干物质降解率(dry matter digestibility, DMD)和有机物降解率(organic matter digestibility, OMD),并通过各组合的加权估算值计算出各指标的单项组合效应指数(single factor AE indexes, SFAEI)和综合组合效应指数(multiple-factors AE index, MFAEI)。结果表明:当精粗比为40∶60和30∶70时,玉米芯比例为30、15和10、25、40、55的组在GP、DMD、OMD、NH_3-N、TVFA上显著高于其他组,且有较高的SFAEI (P<0.05,P<0.01),30和10组的MFAEI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结论:当精料∶玉米芯∶苜蓿为40∶30∶30、30∶10∶60时,饲粮的综合组合效应值最大。  相似文献   
4.
通过体外产气法研究精粗比40∶60下花生壳与苜蓿干草配比对饲粮组合效应(Associative Effects,AE)的影响。将花生壳和苜蓿干草以50∶10、40∶20、30∶30、20∶40和10∶50的比例混合,设5个试验组和3个单独原料组,分别在培养2、4、6、9、12、24、36、48、72、96 h测定产气量(GP)以24 h的产气量(GP_(24h))和加权估算值分析各组饲粮的组合效应(AE)。结果表明:对于GP_(24h)和AE值,均为40%花生壳组显著高于50%组(P0.05)。30%花生壳组AE有高于50%组的趋势(P=0.056),20%花生壳组AE也有高于50%组的趋势(P=0.084)。当花生壳与苜蓿干草以40∶20配比时组合效应最高(95.20%)(P0.05)。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旨在通过研究葵花籽壳、打瓜籽壳、花生壳与苜蓿不同配比饲粮的组合效应,确定饲粮中葵花籽壳、打瓜籽壳、花生壳与苜蓿的适宜配比。采用体外产气法,测定在精粗比为40∶60,精料补充料∶某干果壳(葵花籽壳、打瓜籽壳或花生壳)∶苜蓿干草为40∶50∶10、40∶40∶20、40∶30∶30、40∶20∶40、40∶10∶50时15种组合饲粮及5种单独原料(精料补充料、葵花籽壳、打瓜籽壳、花生壳、苜蓿干草)分别培养2、4、6、9、12、24、36、48、72、96 h的产气量,并通过24 h产气量(GP24 h)和各组合的加权估算值计算出各组合饲粮的组合效应。结果表明:10%葵花籽壳组GP24 h显著高于40%、50%葵花籽壳组(P<0.05)。10%葵花籽壳组组合效应极显著高于50%、40%葵花籽壳组(P<0.01),显著高于30%葵花籽壳组(P<0.05),10%和20%葵花籽壳组差异不显著(P>0.05)。20%打瓜籽壳组组合效应显著高于50%打瓜籽壳组(P<0.05)。40%花生壳组GP24 h和组合效应均显著高于50%花生壳组(P<0.05)。30%、20%、10%花生壳组组合效应均有高于50%花生壳组的趋势(P=0.056、P=0.084、P=0.072)。由此得出,精粗比为40∶60条件下,葵花籽壳∶苜蓿以10∶50和20∶40、打瓜籽壳∶苜蓿以20∶40、花生壳∶苜蓿以40∶20配比时饲粮具有较优的组合效应。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旨在从黄酮类营养活性物质角度对不同来源燕麦草进行质量评价与相关性验证.以18种不同来源燕麦草(S1~S18)作为研究对象,采用NaNO2?Al(NO3)3?NaOH显色法测定总黄酮含量并结合高效液相色谱建立燕麦草黄酮特征图谱,利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进行质量评价与相关性验证.结果显示:不同来源燕麦草...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旨在探究苜蓿中黄酮特征指纹图谱及其主效成分发挥抗氧化能力的谱-效关系。本试验在构建苜蓿中黄酮特征指纹图谱的基础上,采用体外抗氧化法测定14种苜蓿来源的黄酮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ABTS)自由基的清除力和还原力的影响,并通过半数抑制浓度系数(IC50)和半数最大效应浓度系数(EC50)评价14种苜蓿中黄酮的体外抗氧化活性;运用主成分分析、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和多变量间相关性分析构建谱-效关系。结果表明:1)成功构建14种苜蓿来源黄酮的指纹图谱,并确定9个共有峰,其相似度范围在0.471~0.976;指认出峰2为芹菜素,峰3为苜蓿素,峰4为山奈酚。2)14种苜蓿中的黄酮清除DPPH的IC50为1.120~2.149 mg/mL,ABTS的IC50为0.302~0.759 mg/mL,达到还原力的EC50为0.035~0.143 mg/mL。3)经主成分分析、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和多变量之间相关性分析,峰1、峰6的面积与苜蓿中黄酮抗氧化活性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寇伟 《花卉》2017,(16)
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优美、舒适的居住环境已成为房地产市场竞争的热点之一,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与建筑设计、园艺设计等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9.
生物质气化技术应用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生物质气化技术应用的原理和意义及国内外发展现状,并重点分析了其在黑龙江省的适用性、优越性和发展前景;最后得出了在黑龙江省应用生物质能技术具有重大的环境意义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棉花Spiral1-LIKE(SP1L)基因(GhSP1L)的克隆、功能序列分析及原核表达.[方法]通过RT-PCR从棉纤维中克隆GhSP1L基因,进行GhSP1L蛋白的功能结构域分析,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28a-GhSP1L,进行蛋白体外诱导表达,SDS-PAGE分析蛋白的表达情况;RT-PCR检测GhSP1L基因的表达特征.[结果]从陆地棉纤维组织中克隆得到GhSP1L基因的全长cDNA,其开放读码框为318 bp,编码106个氨基酸的蛋白质,理论分子质量为11.76kDa.对氨基酸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其N端和C端较为保守,含有SCOP结构域,属于SP1L家族蛋白,能够在其他微管蛋白协助下与微管结合,SPR1的定位可能与其结合的微管结合蛋白相关.构建了pET28a-GhSP1L原核表达载体,并通过体外诱导表达后获得分子质量约为12 kDa左右的重组蛋白GhSP1L;半定量RT-PCR结果表明,GhSP1L基因开花后3d的纤维组织中表达量较高.[结论]GhSP1L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和表达,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为深入研究该基因在棉纤维发育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