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8篇
农学   10篇
  30篇
综合类   110篇
农作物   17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34篇
园艺   1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验证明淡水白鲳,尼罗罗非鱼,鲤鱼,革胡子鲶正常生长的水体溶氧量应高于3mg/l。稻田人工生的圈中水体的溶氧量的日变化规律与池塘相似都昼高夜低,但人工生物圈水体的溶氧量低于池塘,而且鱼坑中的溶氧量又低于田间,在养殖的后期人工物圈中水体夜间溶氧量表现为缺乏,用外源喷水的方式进行增氧,结果表明,在夜间喷水45min,喷水量225m^3/hm^2,可以满足产量为4377.2kg/hm^2的稻田人工生物圈  相似文献   
2.
闽引圆叶决明辐射变异后代新品系(86134-32-3)的若干特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从60Coγ射线辐射闽引圆叶决明86134牧草种子种植后代中筛选出性状稳定的优良变异后代新品系86134-32-3。M4代田间小区品比试验表明,与原品种86134相比,新品系植株叶子生长数、干物质含量、粗脂肪含量、氨基酸总量和单位产量都有大幅度的提高,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其植株茎叶比大幅度下降。新品系植株的其余营养成分、包括生殖生长期在内的农艺性状均保持原品种特性。  相似文献   
3.
白三叶的栽培技术与利用价值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L.),又名白车轴草、荷兰翘摇,豆科,三叶草属,多年生温带型草本植物。原产于地中海地区,现广泛分布于温带及亚热带高海拔地区。我国黑龙江、吉林、辽宁、新疆、四川、云南、贵州、湖北、江西、江苏、浙江等地均有分布,尤其长江以南各省有大面积栽培,并已成为建立人工草地的当家品种。我省1990年以来自澳大利亚引入白三叶多个品系在闽北等地试种,包括白三叶海发(Haifa)、铺地(Persistent)、威亚(Huia)、瑞文德(Rivendai)等,多年试验结果表明,白三叶是一种优质的牧草、绿肥、草坪草兼用型草种,其中海发(Haifa)在产量、品质、越夏能力等方面综合生长表现最好,尤其越夏能力强,  相似文献   
4.
侵蚀果园长期植草的生态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山地果园不合理开发引发的土壤侵蚀和土壤退化问题,将适生牧草套种于幼龄侵蚀果园,开展水土流失、土壤肥力及果树生长的定位观测。结果表明:套种平托花生(Arachis pintoi)、圆叶决明(Chamaecrista rotundifolia)1~12年,年地面径流系数0~0.0136,均值为0.007左右,仅为清耕处理的1/10,基本无土壤侵蚀发生;套种11年,套种区0~30 cm土层的土壤pH值比清耕分别提高0.25~0.30个单位,0~15 cm土层土壤有机碳、碱解氮、有效磷质量分数比清耕提高7.595~6.728 g·kg-1,26.84~31.89 mg·kg-1,3.57~4.62 mg·kg-1;轻组有机碳质量分数在0~30 cm土层呈套种平托花生>套种圆叶决明>清耕的变化趋势,重组有机碳质量分数在0~15cm土层亦呈相同变化趋势。套种处理有助改善果肉糖酸比和商品果率,牧草综合利用可明显提升果园建园初期的经济效益,尽管套种处理给果树带来一定的减产。  相似文献   
5.
2个多年生花生品种低温胁迫下活性氧代谢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低温胁迫下对平托花生Arachis pintoi与蔓花生A.duranensis2个多年生花生品种进行的叶片活性氧代谢与质膜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A.duranensis品种无论在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还是过氧化氢酶(CAT)相对活性在低温胁迫下均不低于或显著高于A.pintoi,表现出相对较高的清除自由基能力;其质膜相对透性(RPP)增加幅度明显小于A.pintoi;丙二醛(MDA)相对含量增加率则表现出相反趋势;表明A.duranensis具有更强的抗寒性。  相似文献   
6.
试验研究低温胁迫对决明属牧草“CPI86134”品系苗期活性氧代谢及其自适性响应结果表明,随低温胁迫强度的提高和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植株体内活性氧净产生速率、过氧化氢和丙二醛含量、叶片电解质渗透率均增加;植株体内活性氧清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在0~48h胁迫时间内以较快速率提高,48h后其提高速率趋缓。活性氧清除酶活性的提高是“CPI86134”品系对低温胁迫伤害的一种自适性反应,活性氧、过氧化氢大量积累最终导致“CPI86134”植株体膜脂过氧化和膜系统的损伤。  相似文献   
7.
生物黑炭输入对果园土壤性状及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生物黑炭施用对果园土壤质量的改良效果,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生物黑炭施入量对果园土壤性状及活性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生物黑炭提高了果园土壤含水量、总氮含量及pH值,降低了土壤容重,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与对照相比,生物黑炭处理的土壤含水量及总氮含量分别提高3.26%~25.61%和61.22%~87.76%,pH值提高0.03~0.30个单位,土壤容重降低13.13%~19.38%,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提高84.34%~107.55%。  相似文献   
8.
利用福建统计年鉴数据对福建省农业废弃物产生量进行估算.结果显示:1990~2008年,福建省秸秆资源总量呈下降的趋势,产生量为805.09~1 077.41万t,其中粮食作物(谷类)秸秆产量下降幅度最大,稻秸产量下降了30.42%,麦秸下降了95%,经济作物(除甘蔗外)的秸秆产量呈上升趋势,从1990年到2005年上升...  相似文献   
9.
N2O是重要的温室气体,了解福建省农业生态系统N2O排放情况及其年代变化规律,对于寻找减排的技术路线与对策,进而实现全国的控制目标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福建省农业活动水平数据,采用区域氮素循环模型IAP-N方法,估算1991—2010年福建省农业生态系统氧化亚氮(N2O)的排放量(以纯氮量计)并分析其排放特征。结果表明:(1)1991—2010年福建省农业生态系统N2O排放总量(包括农田直接、间接排放,田间秸秆燃烧排放,粪便管理系统排放)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从1991年的23 675.3 t·a–1增加到2006年的32 610.4t·a–1,之后降低至30 810.7 t·a–1(2010年)。1991—1995年、1996—2000年、2001—2005年、2006—2010年农业生态系统年平均N2O排放量分别为26 170.7 t·a–1、29 870.0 t·a–1、32 085.8 t·a–1、31 287.6 t·a–1。各类型排放量大小依次为:农田直接(66.2%)-粪便管理系统(20.7%)-农田间接(12.9%)-田间秸秆燃烧(0.2%)。(2)1991—2010年,农田N2O直接排放量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从1991年的15 108 t·a–1增加到2006年的21 547 t·a–1,之后下降到2010年的20 594 t·a–1。4个时期年平均N2O直接排放量分别为17 073.0 t·a–1、19 976.8 t·a–1、21 183.4 t·a–1、20 778.6 t·a–1。农田旱作(包括蔬菜地、非蔬菜旱地、水旱轮作的旱季)N2O排放占农田N2O直接排放量的83.0%~90.7%,是农田直接排放的关键源。(3)1991—2010年间,福建省粪便管理系统N2O排放量保持在5 213.2~6 988.0 t·a–1,变化较稳定。粪便管理系统N2O排放的关键源为猪,占粪便管理系统N2O排放量的57.4%~67.9%。(4)2010年,农业生态系统N2O排放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漳州市、南平市、泉州市和宁德市,其N2O排放量均在4 000 t·a–1以上,占全省总排放量的61.7%,应优先考虑削减这些地区的N2O排放。研究结果为决策者合理利用肥料,制定福建省农业生态系统温室气体减排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农田长期定位试验是研究农田长期生态过程及其环境效应和调控措施的重要手段。作为2种最普遍和频繁的农业生产活动,施肥和保护性耕作对农田生产力和生态环境过程产生深刻影响。本文通过检索、收集1979-2009年有关我国农田长期施肥和保护性耕作试验的研究论文,提取试验案例中试验站点分布、土壤类型、作物系统、监测区间及建站时间、管理措施、研究内容、试验小区面积及站点管理单位等实验要素及相关信息,并分析其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我国农业生态系统长期试验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