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畜牧兽医   2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初步研究了吉林长白山地区的棕黑锦蛇染色体核型及Ag-NORs特征,并与已经报道的安徽产赤峰锦蛇有关特征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吉林长白山地区的棕黑锦蛇染色体2n=36,由8对大型染色体和10对微小染色体组成,可分为A、B和C3组,性染色体属于ZZ/ZW型,Ag-NORs也都位于1对微小染色体上。棕黑锦蛇仅在第8对和W染色体的相对长度和臂比值上与赤峰锦蛇有差异,染色体其他特征,包括数目、形态、染色体类型等,在2蛇之间基本一致。锦蛇属染色体属名变化较大,但多数种类2n=36。棕黑锦蛇和赤峰锦蛇染色体数目相同,且仅在第8对和W染色体上有差异,由于核型存在地理多态性,单纯依据上述差异尚不能为这2种蛇的分类提供充足的证据。今后,除继续对不同地理分布的棕黑锦蛇和赤峰锦蛇的染色体进行研究外,对棕黑锦蛇和赤峰锦蛇的分类问题还需要从整合分类学角度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史氏蟾蜍是辽宁省特有的两栖类物种之一,多年来对史氏蟾蜍的研究和报道知之甚少,对其蝌蚪方面的了解也不多。本文就史氏蟾蜍蝌蚪发育进行了详细观察和描述,并对其全长、体长等数据进行测量,与中华大蟾蜍和花背蟾蜍蝌蚪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史氏蟾蜍蝌蚪生长发育,全长、尾长、体高3组与体长之比逐渐减小,而体宽与体长之比值趋向于增加,尾高与体高之比基本保持稳定。眼间距与鼻间距的比值变化相对较大,从24期开始至26期,比值由1.62上升到2.43,随后到34期比值保持在1.87和2.17之间。史氏蟾蜍、中华蟾蜍和花背蟾蜍蝌蚪的比较结果表明,不仅它们之间在形态度量的相对值上存在一些显著差异,而且在发育过程中后肢芽的出现和生长等方面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