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畜牧兽医   10篇
  1998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前言1979年《家畜繁殖技术进展》与1980年《家畜繁殖与人工授精》中曾报道介绍了江西省畜牧良种场张志宁利用牛巩膜血管变化诊断发情、怀孕的方法,其主要内容是,发情时,巩膜上呈现弥漫性充血,有许多细小鲜红色血管;妊娠时,巩膜有3条粗的、竖立的紫红色凸起血管;而当患子宫内膜炎时,巩膜上则呈现弥漫性充血,有许多较粗、显露的暗红色血管。此法在全国有关畜牧会议上作了多次介绍推  相似文献   
3.
4.
前言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农村生产责任制的推行,黄牛的役用时间迅速减少。为了提高养牛业的经济效益,1985年8月,我市秦都等县(区)开始引用乳肉兼用型丹麦红牛改良本地秦川牛,使之向乳肉役多用途方向转  相似文献   
5.
6.
种公马长期兼作试情工作,会养成耍戏母马的恶习,造成一次采不出精液来。1965年春,陕西关中一些地区的家畜配种站开展了人工授精,有些公马曾用于本交配种,而且兼作试情工作,当采精时公马阴茎插入假阴道后只是抽动而不射精。采精时间拖长。而且公马疲劳过度,性欲亏损。对于种公马一次采不出精液恶习的纠正,我们也曾采取了许多办法。起初误认为是假阴道温度、  相似文献   
7.
前言人们的想象,秦川处大牛的受胎率应该很高,其实不然,秦川处女牛配种受胎率却很低,根据我们1984—1986年在咸阳市的长武、彬县、旬邑、淳化、乾县、秦都六县(区)国营配种站的调查,处女牛受配1129头,受胎509头,受胎率45.1%,而经产牛受配3,751头,受胎2,633头,受胎率70.2  相似文献   
8.
该文重点对黄牛发情时成熟的卵泡按体积的比例(卵泡占卵巢实质部比例)分类为:大泡、中泡、小泡、多泡、隐泡;从卵泡的形状分类为:葡萄形、半葡萄形、卵园形、不正形,从成熟卵泡临将排卵时的触摸感分类为:皮紧型(紧绷感、脆感),皮松型(软绵感、软流感);当卵泡已进入排卵时分类为:排流期(皱缩感),排空期(空腔感)。当进入黄体形成时,按排卵处凹陷坑充平的变化先后过程分为:深坑期、浅坑期、无坑期。另外提出了几种异常卵泡(交替泡、萎缩泡,逆转泡、延迟泡、提前泡)的发育变化及处理办法。根据卵泡的发育变化,得出了:“硬等、软配、排追”的配种原则。  相似文献   
9.
前言1979年《家畜繁殖技术进展》一书中报导了江西省畜牧良种场张志宁同志利用牛巩膜血管变化诊断发情、怀孕的方法,其主要内容是:发情时,巩膜上呈弥漫性充血,有许多细小鲜红色血管;妊娠时,巩膜有三条粗的、竖立的紫红色凸起血管,而当患子宫内膜炎时巩膜上则呈现弥漫性充血,有许多较粗、显露的暗红色血管。此法在全国有关畜牧会议上又多次作了介绍推广。1980年刊登  相似文献   
10.
我市北部山地牛毛色杂,体格小,产肉少,群众喂养效益低,役用差。根据省上1977年有关山地牛改良意见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我们提出了以我市北部渭此岸原5县为重点开展秦川牛改良山地牛综合技术研究。并在1978、1979年改良示范的基础上正式推广,扩大改良面。目前此5县的秦川牛和改良牛已占到牛群的83.8%,比1978年初增加了3.35倍,改良牛毛色变红,体格增大,生长发育变快,肉用性能提高,饲料消耗降低,繁殖性能也较山地牛有所提高,役用能力加大,适应性良好,基本上实现了山地牛“秦川化”。在改良过程中,我们紧密结合生产,采取先示范后推广,边试验边推广的方法,开展了改良牛的体型外貌观察,生长发育测定、肉用性能试验、繁殖性能对比分析、适应性观察等一系列的试验研究工作。通过狠抓“冷配”,淘汰取缔劣等公牛配种,避免近亲繁殖等关键性技术措施;注意了改良任务指标与市(地区)站年度工作计划的有机统一,辅之以有效的行政管理措施,不仅使改良比例大幅度提高,还研究总结出了黄牛改良工作的一整套综合技术,也积累了大量的科学数据,为我们今后的进一步向肉乳方向改良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