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5篇
林业   3篇
基础科学   3篇
  87篇
综合类   27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9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紫色丘陵区坡耕地生物埂土壤抗冲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紫色丘陵区坡耕地4种典型生物埂为研究对象,采用原状土冲刷水槽法系统分析各种生物埂的土壤抗冲性。结果表明:(1)各种生物埂径流含沙量随着冲刷时间的继续出现“先急剧减小后平稳减小直至稳定”的变化趋势。在冲刷0~3 min,各生物埂土壤的径流含沙量均较大,随后径流含沙量平稳变化并趋于稳定。(2)生物埂抗冲刷过程可划分为快速冲刷阶段(0~3 min)、慢速冲刷阶段(3~20 min)和平稳冲刷阶段(20~28 min)3个阶段。生物埂土壤抗冲性随着冲刷时间的增长而不断增强,两者之间可用幂函数表示,其R2值在0.848 7~0.989 9。(3)各种生物埂土壤抗冲性随着坡度的增大而降低,两者关系达到极显著水平(R2=0.790 7,N=12,p < 0.001),可用幂函数表示。研究结果可为紫色丘陵区坡耕地生物埂措施合理布置及其稳定性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重庆市水土保持科技需求及重点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庆市位于三峡库区腹地,库区城镇搬迁、移民后靠安置、经济建设活动等使得人为水土流失加剧,做好其水土保持工作对三峡工程长期安全运行、长江中下游防洪与生态安全等具有重要意义。根据重庆市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的特点,提出水土保持科技发展的7个重点领域,包括区域土壤侵蚀环境和侵蚀类型辨识、小流域水沙规律及治理模式、生产建设项目侵蚀特征及调控技术、流域水土流失面源污染机理及调控技术、水土保持措施防蚀机理及适宜性评价、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及标准、水土流失快速调查及监测评价技术等。此外,还应密切关注基础性水土保持监测站点建设、三峡库区典型小流域治理模式探索、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定量化分析、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推广应用等。  相似文献   
3.
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地丘陵区实施坡改梯工程,不仅能改善山区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同时可以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生产力,为城乡建设用地提供补充耕地资源。坡改梯工程建设成基本农田的标准主要包括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和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等四个方面;根据重庆市水土保持区位及自然环境特点,荒地采用"工程整地+水平梯田+土壤改良"模式,坡耕地(土层较厚型,土层较薄、石料丰富型和破碎化利用型)采用"水平梯田+植物护埂+水系配套"模式,废弃宅基地采用"工程整地+熟土覆盖+植物护埂"模式;不同水土保持分区下土地置换对象、资金筹措方式及置换标准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4.
坡度和雨强对重庆市黄壤旱坡地产流产沙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黄壤作为重庆市山地主要的土壤类型之一,对重庆市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通过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不同坡度和降雨强度条件对黄壤旱坡地产流产沙特征影响及响应过程,结果表明:(1)输沙率随降雨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对于短历时强降雨来说,输沙率保持在一个相对平均的水平,比长历时中强度降雨的输沙率大。在坡度0°~25°以内,黄壤旱坡地产流量与坡度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多相式进行拟合,得到产流临界坡度为22.83°;(2)土壤侵蚀量与坡度符合二次抛物线关系,随坡度的增加出现临界坡度,重庆市黄壤旱坡地土壤侵蚀的临界值坡度为24.7°。在降雨特征参数中,平均降雨强度是反映黄壤旱坡地泥沙量、径流系数和径流泥沙含量的最好特征参数,时段最大降雨强度I10最能反映黄壤旱坡地径流量的变化特征;(3)在10°,15°,20°3个不同坡度下,径流量和产沙量与雨强均表现为幂函数关系,相关系数均在大于0.05置信区间呈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基于模拟降雨的土壤表土结皮特征及坡面侵蚀响应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土壤表土结皮对坡面侵蚀过程具有重要影响,利用模拟降雨条件下土壤贯入和产流产沙试验,对不同降雨场次紫色土和黄壤表土结皮特征及坡面侵蚀响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PT型贯入仪测定的贯入数值(P)与含水率(θ)成标准指数函数关系。(2)不同降雨场次表土结皮存在"无结皮→弱结皮→强结皮→弱结皮→新结皮"的动态发育过程,相同降雨条件下黄壤表土结皮强度大于紫色土的。(3)持续降雨过程不同降雨场次土壤表土结皮对溅蚀影响不明显,而与产流存在显著的动态响应关系,结皮强度越大产流量也越大,结皮对产流的影响随着降雨进行而有增大趋势,黄壤表土结皮的径流增加量大于紫色土的,而紫色土坡面结皮对产流量变化敏感程度大于黄壤。不同场次降雨过程土壤表土结皮对坡面侵蚀产沙影响存在差异,前4场降雨表土结皮强度与坡面侵蚀产沙有相同的变化趋势,4次降雨后土壤表土结皮表现为对坡面侵蚀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生产建设项目弃渣场物理性质变化特征及类型划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各种生产建设项目在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弃土弃渣场,由于其失去了原生土壤的结构且具有较陡的松散堆积面,是人为水土流失的主要地貌单元。以重庆典型生产建设项目弃渣场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弃土弃渣物理力学性质变化特征基础上,划分了弃渣场类型并分析其生态修复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生产建设项目弃土弃渣物质组成特征差异明显,矿产资源开发建设工程物质组成复杂,砂粒(2 mm)含量为39.24%;线性建设工程以石砂质渣体居多,而城镇建设工程弃渣以土质弃渣为主。2)与原状土壤相比,弃土弃渣受人为机械扰动而其物理力学性质特征显著;紫色土弃渣平均紧实度(1.86 g/cm3)远大于原状土壤(1.27 g/cm3),渗透性(0.28~26.03 mm/min)高于原状土壤(0.73~6.22 mm/min),抗剪强度和液塑限指数相比土壤也明显降低,直接影响其自身稳定性和抗侵蚀性能。3)在生产中可根据弃渣场物质组成、原地貌类型、上游有无汇水面积进行类型划分,并以堆放方式作为主要依据评价弃土弃渣堆积体的土壤侵蚀特征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紫色土旱坡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特征对侵蚀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紫色土旱坡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特征及其对侵蚀过程的影响。【方法】利用野外人工模拟降雨与土壤团聚体特征分析的研究方法,对4种紫色土旱坡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特征及其对侵蚀过程影响进行研究。【结果】(1)快速湿润使大部分团聚体崩解为细小的团聚体,慢速湿润和湿润振荡2种处理对5—2 mm大团聚体的影响最大,崩解后集中分布在2—0.5 mm范围内。(2)4种土地利用类型团聚体稳定性大小为桑园地>苜蓿地>荒草地>菜地,快速湿润作用下4种土地利用类型团聚体的平均质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都较小,慢速湿润处理的MWD和GMD总体较大,紫色土旱坡地土壤团聚体崩解机制主要是快速湿润时孔隙内封闭的空气压力作用,而黏粒膨胀对团聚体破坏的作用最小。(3)在持续模拟降雨下,4种旱坡地产流产沙量大小为:菜地>荒草地>苜蓿地>桑园地,产流产沙过程与不同土地利用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特征相耦合;团聚体稳定性指标与产流率和产沙率在第1小时降雨历时相关系数大于第2 小时,快速湿润下MWD值分别和径流总量与侵蚀泥沙总量呈显著负相关,降雨侵蚀产沙过程中土壤团聚体孔隙内部空气压力对土壤团聚体的破碎是侵蚀产沙的主要形式。【结论】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越差,紫色土旱坡地侵蚀产沙量和径流量越大,降雨前期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特征与侵蚀产流产沙相关性最高,MWD能更好反映紫色土土壤团聚体与侵蚀产沙和产流间的关系,紫色土旱坡地土壤团聚体内部空气压力破坏是土壤团聚体破碎侵蚀产沙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8.
生产建设项目人为水土流失是典型的现代人为加速侵蚀.以人为水土流失危害为切入点,以生产建设项目各种扰动下垫面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调查和原位观测方法对扰动地表与土壤植被进行研究分析,提出人为水土流失的生态环境损害评估程序及方法.结果 表明:1)人为水土流失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害主要以土壤结构和土地资源破坏,地表植被退化、局部地...  相似文献   
9.
坡耕地是耕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坡耕地时空格局演变规律及驱动因素,有益于为合理利用坡耕地资源及生态功能修复与保持提供参考。基于2000—2018年坡耕地空间分布信息,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局部空间自相关(Local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LISA)、地理探测器(Geodetector)等方法,从坡耕地时空变化特征、坡耕地冷热点格局和坡耕地变化驱动因子等方面开展,揭示重庆坡耕地时空分布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与2000年相比,2018年重庆坡耕地面积减少2.40%,坡耕地2.23万km2,占耕地59.35%。6个区县(渝中、江北、江津、南岸、大渡口、石柱)年均坡耕地变化动态度大于1%,不同区县坡耕地面积变化趋势差异明显。2)近18年坡耕地与林地、草地、水田、建设用地等地类发生显著转移,转出、转入总体较均衡,其中坡耕地退为林地主要集中位于秦巴和武陵山区的石柱、武隆、丰都、云阳等区县,在土地利用转移过程中坡耕地面积呈小幅度减少趋势。3)坡耕地局部空间自相关异质性较显著,大多数区域坡耕地面积呈高-高和低-低聚集状态,热点区集中在渝东北区,...  相似文献   
10.
利用生态脆弱度的灰色评判法建立了沙质荒漠化的干扰-应变关系,进而求算了不同荒漠化程度样地的生态脆弱度,结合气候、地貌、植被、土壤等特征指标对东北西部沙质荒漠化地区土地荒漠化作出评价:该区的土地沙质荒漠化可分为强度沙漠化、中度沙漠化、轻度沙漠化、微度沙漠化、潜在沙漠化五个级别,各等级及其相应的生态脆弱性、植被群落多样性、群落稳定性等指标可用于中小尺度的荒漠化土地评价图的绘制,其可作为土地荒漠化防治的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