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1篇
综合类   35篇
畜牧兽医   53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徐旺生 《猪业科学》2011,(9):120-123
1921年,东南大学农科畜牧系成立,即开始引入乳牛、猪、鸡进行饲养试验,从而开了中国近代家畜家禽饲养试验的先河,而猪的饲养试验是这一活动的主要内容。当时的一些饲养研究学者在不同的机构在饲养、饲料、营养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为我国近代养猪业生产科学饲养提供了一些科学依据,也为后来中国的动物营养学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徐旺生 《猪业科学》2011,28(1):114-117
1中国古代猪品种类型历史上关于中国猪品种类型的记载相当有限,已有的记载只是有关猪的某些部分特征,如毛色,此外在一些志异小说与笔记中多有关于怪异猪的内容,与现今的品种相关的概念有很大的区别。不过,从这些记载中我  相似文献   
3.
徐旺生 《猪业科学》2012,(1):130-131
中国畜牧业的地位,由早期新石器时代种和养并重的格局,逐渐形成了以种植业为主,养殖业为辅的局面。而养猪业在整个养殖业发展过程中则经历了早期猪为主畜,逐渐演变成为纯粹辅助地位的局面。古代养猪业在养殖业中辅助地位的确立,是中国历史自农业和畜  相似文献   
4.
近代以来,中国养猪业的发展基本上还是像古代一样,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不过,与此前不同的是,由于一些统计数据的存在,我们可能会从定性的角度转向定量的角度来认识其制约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生活方式、生产结构、生态环境与中国古代社会经济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徐旺生 《古今农业》2006,2(2):51-67
本文通过对生活方式、生产结构和生态环境的角度,分析中国历史上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进程。文章指出群居的生活方式、多子继承制度、食尽一山则移一山移民的模式、单一的种植业生产结构等,对古代生态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其结果是供养了较多的人口,进而形成了环境依赖型经济,江南地区由于优越的环境,经济发达。文章最后解释了许多由于生活方式、生产结构和生态环境的原因所形成了经济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6.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的动荡时期。由于东汉末年的军阀大混战,最后出现了曹操、刘备、孙权3个集团三足鼎立,世称之为“三国”时期。北方经历了将近30年的漫长战争,对当时的经济产生很大的破坏,生灵涂炭,人口大量减少,自然也会对养猪业产生较大的冲击。  相似文献   
7.
徐旺生 《猪业科学》2010,27(6):112-114
中国南方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掘相对逊色于北方,尤其是动物骨骼方面出土较少,主要原因是南方相对潮湿的气候,不利于一些动物骨骼,如猪的骨骼的长期保存,妨碍了我们对当时畜牧业中养猪业的整体了解.  相似文献   
8.
关于湖羊历史渊源,学者们已作过比较系统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论述是李群的《湖羊的来源和历史研究》(1),李群和朱自振的《太湖地区农业史稿》(2),以及谢成快在《中国养牛羊史)(3)中的有关论述,基本的结论是:湖羊最初写成胡羊,由胡羊后来改写成湖羊的,这一羊种,原产西北和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后来培育成适合于太湖地区饲养的良种,由胡书写成湖,是其被驯育成地方良种的体现和结果,其形成时间在南宋及以后时期。这一结论今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本文对此也不持异议。既然如此,笔者在此赘述不就毫无意义了吗?非也。诚然,…  相似文献   
9.
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对于中国南方地理的描写,关于楚国的描写用的是“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按说地广人稀应该是一种较好的生存空间,但是当时北方的强势文明并没有因为这一发现而大量地向南方移民。实际上当时的北方人口已经够多了,按照欧洲人的生活模式早就会大量人口南迁了,然而他们并没有去向南方移民,南方“地广人稀”  相似文献   
10.
农谚是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广大劳动人民在生产过程中的经验总结,它在农业生产上的作用远远比那些农书运用得更加频繁,因为它更容易被农民掌握和使用,而一些官修与私人所著的农书,更多的只是锁于高阁中的奢侈品,与普通的百姓并不直接发生关系,也并非普通老百姓都能够看得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