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1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后基因组时代,蛋白质组学给出了一项从蛋白质整体活动的角度来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技术,为动物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手段和新的研究思路。目前,蛋白质组学已经在肉品质、乳品质、蛋品质等领域得到广泛关注。比如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致力于揭示与肉品质相关的蛋白质和潜在机制;乳品质和蛋品质上,人们也正在探寻环境因素和营养因素对其蛋白质组成的影响;其他方面,如添加微量元素、肠道菌群健康等也有初步涉及。但是蛋白质组学技术及其在动物科学上的研究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技术跟不上研究的步伐;研究结果大多分散冗杂,浮于表面,许多内在联系都没有揭露等。随着相关技术以及动物科学的发展,蛋白质组学技术与其他技术相结合,将为畜牧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提供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2.
吡虫啉在对抗水稻褐飞虱虫害中大量使用.本研究结合ISSR和AFLP分子标记技术检测吡虫啉对褐飞虱的遗传多样性影响.利用20个ISSR引物对连续施用吡虫啉的褐飞虱9个世代的19份材料扩增,共获得49个位点,其中只有1个位点出现特异性条带.利用25对AFLP引物对供试材料扩增,结果共有111个扩增位点,呈现多态性条带的位点11个.共获得59个多态性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比例最高的是G8(10.2%),比例最低的是G1(1.69%).多态性条带比例变化趋势表明,在筛选的早期G1、G2和G3世代,褐飞虱对吡虫啉的应答较快;在筛选的中期G4、G5和G6世代,褐飞虱对吡虫啉的应答呈现较大幅度的波动,变化范围在1.69% ~8.47%之间;在筛选的晚期G7,G8和G9世代,褐飞虱对吡虫啉的应答波动幅度较小,趋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变化范围在6.78%~10.2%之间.本研究结果表明,吡虫啉的连续使用,可能会造成褐飞虱DNA的突变,从而使害虫产生抗药性.本研究结果为揭示褐飞虱抗药性产生的分子机理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3.
采用投喂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对虾肌肉的方式,对养殖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进行人工感染,以确定WSSV对养殖克氏原螯虾的易感性。结果发现,投喂病虾感染组螯虾的死亡率达到90%,而对照组未出现死亡。采用PCR对试验组螯虾的肌肉进行WSSV检测,发现投喂感染组的阳性检出率为100%,对照组的阳性检出率均为0。PCR检测结果发现,濒死螯虾的肝胰腺、中肠、肌肉、鳃、性腺、心脏六种组织的PCR结果均为WSSV阳性,而对照组的各组织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组织切片的光镜观察也证实,濒死螯虾的肝胰腺、中肠、肌肉、鳃、性腺、心脏及血淋巴等组织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病变。  相似文献   
4.
香蕉秸秆青贮过程中品质动态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给香蕉秸秆青贮饲料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研究香蕉秸秆在青贮过程中品质的动态变化规律,采用常规青贮法进行青贮,每周取样一次,进行感官评定和实验室检测,以分析香蕉秸秆在青贮过程中的理化性质和养分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整个青贮过程中,香蕉秸秆青贮感官评定等级均为优等,并一直保持稳定;pH从青贮1周就小于4.0,并随着青贮时间的延长一直保持在4.0以下,达到小于5.0良好青贮的要求;乳酸菌数量在第1周达到最高,以后随着青贮时间延长,乳酸菌数量逐渐降低并趋于稳定;青贮香蕉秸秆初水含量与香蕉秸秆初水含量相比,均低于香蕉秸秆,其中,除第Ⅵ组不显著外,其余各组差异显著(P0.05);青贮香蕉秸秆干物质含量与香蕉秸秆干物质含量相比,均高于原料,除第Ⅵ组差异显著外(P0.05),其余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青贮过程中WSC含量逐渐下降,青贮前后差异极显著(P0.01),尤其在青贮前期下降幅度最大,到后期逐渐减缓;不同处理组CP含量均高于原料,除第Ⅰ、Ⅴ组不显著外,其余各组差异显著(P0.05);CF含量在青贮过程中降低,除第Ⅴ、Ⅵ不显著外,其余各组差异显著(P0.05);不同处理间NDF、ADF和粗灰分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因此,综合青贮饲料感官评定、发酵品质及常规养分的结果分析可以说明香蕉秸秆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青贮后乳酸菌迅速繁殖,pH下降较快,是容易青贮原料,但要控制适宜的水分含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