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林业   2篇
综合类   4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白落叶松林下灌木生物量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长白落叶松人工林林下灌木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学模拟的方法,以实测生物量数据为基础,构建灌木层最佳生物量预测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林下常见灌木单株生物量模型以二次多项式及乘幂方程为最佳估算模型,以复合因子基径面积、植干体积、植冠面积及植冠投影体积为最佳模型参数;灌木层混合生物量(WT)模型以复合因子植干体积(VD)为最佳模型参数,其模型方程为WT=9.00×10-6 V2D+0.389VD+57.598(R2 =0.933).  相似文献   
2.
本文建立了缬菌胺、代森锰锌及其代谢物乙撑硫脲(ethylenethiourea, ETU)在葡萄和黄瓜中的痕量分析方法,基于储藏稳定性研究阐明了其田间残留特征,并结合我国膳食结构评估了膳食暴露风险。样本经乙腈提取,衍生化后盐析离心,分散固相萃取(d-SPE)净化,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UPLC-MS/MS)检测。缬菌胺、代森锰锌和ETU在葡萄和黄瓜基质中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4%~103%、86%~106%和83%~104%,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1%~5.7%、0.8%~11.4%、4.4%~11.5%;-20℃避光条件下能在黄瓜和葡萄基质中分别稳定储藏720 d和758 d。缬菌胺和代森锰锌在黄瓜中的半衰期(1.7~2.4 d和1.4~2.7 d)均比在葡萄(6.5~30.1 d和8.6~12.8 d)中的短,而在葡萄中的最终残留浓度(<0.01~0.69 mg/kg)均比黄瓜(<0.01~0.16 mg/kg)中的高。两种果蔬中代森锰锌对儿童群体和一般人群急性膳食风险(%ARfD)分别为0.70%~3.68%和0.48%~2.53%,远低于100%;而代森锰锌和缬菌胺的联合慢性膳食风险为201.3%~831.7%,其中代森锰锌占比99.9%。可见,缬菌胺不会对我国消费者产生不可接受的膳食风险,但需警惕代森锰锌潜在高暴露风险,持续关注其在食物链中的生物累积风险,同步优化膳食结构,为其科学合理使用和健康风险规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正>稻虾综合种养模式是通过对稻田实施工程化改造,利用稻田沟渠及浅水环境,种植水稻的同时进行虾类养殖的一种生态高效养殖模式。虾品种可选择克氏原螯虾、红螯螯虾、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和日本沼虾等。我们进行了稻虾综合种养试验,现将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为了筛选出柑橘轮斑病菌的有效防治药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29种杀菌剂对分离自重庆的WZ1菌株及分离自陕西的DS3菌株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29种药剂中25%咪鲜胺悬浮剂、40%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可湿性粉剂、400g/L氟硅唑乳油、42%双胍.咪鲜胺可湿性粉剂4个药剂对WZ1、DS3菌株的抑制作用较强,EC50<0.1mg/L;7%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500g/L氟啶胺悬浮剂、430g/L戊唑醇悬浮剂等16种药剂的EC50<1mg/L,对WZ1、DS3菌株抑制作用强。WZ1菌株和DS3菌株对500g/L氟啶胺悬浮剂、10%抑霉唑水剂、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g/L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的敏感性差异较大,可能存在抗药性差异。其中柑橘轮斑病菌DS3菌株β-tubulin基因第200位氨基酸由苯丙氨酸突变为酪氨酸可能导致该菌株对甲基硫菌灵和苯菌灵等苯并咪唑类药剂产生抗药性。本研究为柑橘轮斑病的田间防治提供了药剂选择,为柑橘轮斑病抗性菌株的快速分子检测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刘凤娇 《安徽农业科学》2014,(25):8719-8721
[目的]建立微波消解-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青黛中的铅、镉。[方法]采用微波消解青黛样品,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青黛中的铅、镉的含量,优化了测定条件。[结果]微波消解-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青黛中铅、镉的线性关系、灵敏度、准确度、精密度和加标回收率等指标均满足试验测定要求。[结论]该研究可为日常中药材质量控制及临床用药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评估嘧菌环胺和戊唑醇在番茄中的残留行为和使用安全性,本研究通过规范残留田间试验,基于所建立的分析方法研究了目标农药在番茄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并结合我国膳食结构进行了风险评估.番茄和土壤样品采用乙腈提取,弗罗里硅土固相萃取柱净化,气相色谱氮磷检测器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0.040~5.0mg/L范围内...  相似文献   
7.
顾丽嫱  李春香  刘凤娇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6):12600-12601
[目的]采用浸叶法和浸虫法测定金龟子绿僵菌在不同浓度下对小菜蛾的室内毒力。[方法]以小菜蛾3龄幼虫为供试虫源,用浸叶法和浸虫法研究金龟子绿僵菌在2种侵染途径下对小菜蛾的室内毒力,并对感染反应的时间与剂量效应作综合分析。[结果]在2种方法处理下。10^5~10^9个孢子/ml浓度的金龟子绿僵菌孢悬液对小菜蛾均有杀伤作用,同一浓度下浸虫法优于浸叶法。在浸叶法中,金龟子绿僵菌对小菜蛾第3天的LD。对数剂量为15.48,第8天的加。对数剂量为11.93;在浸虫法中,金龟子绿僵菌对小菜蛾第3天的凹。对数剂量为9.25,第8天的蛾.对数剂量为8.73。10^9个孢子/ml金龟子绿僵菌处理的小菜蛾在第8天校正死亡率达到92.86%,其£%为1.95d。[结论]该研究为田间应用金龟子绿僵菌防治小菜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原子吸收光谱法在农产品重金属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凤娇 《现代农业科技》2014,(17):318-319,322
介绍了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农产品中重金属元素的原理及特点,并从样品前处理、分离富集、检测方法、其他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阐述,并对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农产品重金属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林下植被生物量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从林下植被生物量的收获方法、估算模型、参数选择等方面, 系统总结了30年来林下植被生物量的研究现状、热点问题及发展趋势。目前, 林下植被生物量获取方法除占主导地位的传统全收获法外, 平均木法、相对生长法、数量化法、非破坏性法等也得到逐步的完善和应用。生物量估算模型的广泛运用, 使得林下生物量的估算范围、精度及实用性大大提升。林下植被生物量除与上层乔木有重要关系外, 森林经营措施对其影响也不容忽视, 研究林下植被生物量时应考虑与上层乔木及经营措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以长白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应用平均标准木法及枝解析木法调查树冠生物量,并采用标准枝法与枝条模型估算法对估测的树冠生物量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了枝长与枝基径,枝条生物量与枝基径、枝长等各因子的相关关系,建立一级枝长模型及枝条生物量模型。通过对枝条生物量估测模型的比较,结果表明:枝基径与枝条生物量、叶生物量有很高的相关性,幂函数拟合的精度较高,参数估计较稳定;虽然二次多项式模型拟合的相关系数较大,但因参数变动较大,预测不稳定。在树冠生物量模型研究中,基于胸径建立异速生物量模型,相关系数R2值达0.906以上;通过对估测树冠生物量模型的比较,枝条模型估测法优于标准枝法,同时对模型进行F检验,F值达极显著水平,所选枝条生物量模型对长白落叶松树冠生物量的估测具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