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6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1篇
  8篇
综合类   19篇
畜牧兽医   12篇
园艺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相对SPAD值用于不同品种夏玉米氮肥管理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氮肥处理、不同玉米品种及关键生育期间的SPAD值差异和基于相对SPAD阈值的氮肥管理对氮肥用量、子粒产量、氮肥利用率和土壤氮素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品种玉米各关键生育期的SPAD值开始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施氮量超过N 210 kg /hm2后不再显著增加;郑单958和冀农一号大喇叭口期的相对SPAD值与产量的关系符合线性加平台模型,其平台相对SPAD值分别为0.976和0.981;两玉米品种和不同生育期间的绝对SPAD值差异显著,利用相对SPAD值可消除品种和生育期间的SPAD值差异。玉米关键生育期追肥量和总施氮量均随预设相对SPAD阈值的增加而增加,基于相对SPAD阈值的氮肥管理能在保持高产的同时较农民习惯施肥显著降低氮肥用量、田间氮素表观损失和收获后土壤无机氮残留、提高氮肥利用率;本试验条件下,保持玉米高产高效的适宜相对SPAD阈值为0.95~0.98,此阈值管理下,郑单958和冀农一号的产量较农民习惯施肥没有降低,而氮肥用量降低了42%,氮肥回收利用率和农学效率分别增加了18.6、20.0个百分点和6.0、6.5 kg/kg。  相似文献   
3.
优化施肥下长江流域冬小麦产量及肥料增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针对长江流域冬小麦不合理施肥带来的肥料利用率低的现状,探讨冬小麦产量分布特征及施用氮、磷和钾肥料的增产效应,为长江流域冬小麦肥料减施增效和优化养分管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本文数据来源于国际植物营养研究所(IPNI)于2000—2018年在我国长江流域开展的田间试验,以及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通过检索字段或字段组合(冬小麦、冬小麦+产量及冬小麦产量+肥料利用率等)得到的此期间关于长江流域冬小麦田间试验的论文,共1 732个田间试验。试验处理包括:优化施肥处理,农民习惯施肥,以及在优化施肥和农民习惯施肥基础上的不施氮肥、不施磷肥和不施钾肥处理,以探究长江流域各省(市)(四川、云南、贵州、重庆、湖北、安徽、江苏、浙江和上海)冬小麦在优化施肥下的可获得产量、产量反应、相对产量、农学效率和偏生产力特征。【结果】我国长江流域冬小麦优化施肥处理下的平均产量为6.6 t·hm-2,其中安徽省平均产量水平最高,为7.3 t·hm-2,重庆市最低,为3.6 t·hm-2。施用氮、磷和钾肥的平均产量反应分别为2.3、0.9和0.6 t·hm-2,但变异范围较大。氮、磷和钾肥平均相对产量分别为0.6、0.8和0.9,氮是小麦产量的主要限制因子。优化施肥处理的氮、磷和钾肥的平均农学效率分别为12.6、11.6和7.7 kg·kg-1,平均偏生产力分别为34.0、78.9和73.4 kg·kg-1。与农民习惯施肥措施相比,优化施肥处理平均增产0.5 t·hm-2,增幅为8.8%;氮、磷、钾肥的农学效率分别提高了41.1%、121.1%和84.6%;偏生产力分别提高了42.4%、23.5%和25.4%。【结论】优化施肥有效提高了长江流域冬小麦的产量和养分利用率,但各省(市)间存在一定差异且省(市)内变异较大。四川、云南、湖北和江苏省的部分地区具有较低的产量反应,说明具有较高的土壤养分供应,应因地制宜地制定养分优化管理方案。分析长江流域优化养分管理措施下的小麦产量反应和肥料利用率等参数,可以确定氮为小麦产量的第一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4.
应用非饱和土壤水运动理论,建立膜下滴灌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二维数值模拟模型,研究了田间层状土壤在膜下滴灌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特征.应用不同小区不同灌水处理的实测值与模拟值进行对比,同时对模型做了精度分析,结果表明符合精度要求,这说明所建立的模型能客观地反映实际土壤条件下的水分运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剖面30~40 cm粘土层使土壤水分运动具有很大的差异,0~30 cm变化明显,而40 cm以下土壤水分运动的变化较小. 膜下滴灌应该采取灌水量小,频度大的灌溉模式.  相似文献   
5.
以CNKI数据库为主要数据来源,借助CiteSpace可视化分析工具,从发表年度、研究机构、来源期刊、高被引论文、关键词等方面,对我国2011—2020年间青花菜研究文献进行分析,揭示青花菜的研究现状和研究热点。结果表明,青花菜研究的发文数量总体呈现波动性变化;研究机构以农业类高校和农业科研机构居多,以区域性合作为主;高被引论文研究主要集中在保鲜与贮藏领域;青花菜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品种选育与种质资源、病虫害防控及抗病基因鉴定、采后品质与保鲜贮藏、营养成分分析等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6.
20世纪末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韩国出现了归农归村潮,政府因势利导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促进人口回流农村,这与中国近年来出现的返乡入乡潮十分相似。本文比较了韩国归农归村潮与中国返乡入乡潮的相关背景与概念,阐述了中韩两国促进归农归村或返乡入乡的相关政策措施,对比分析发现中韩两国在联合推进、创业辅导、资金支持、实训教育等政策措施上有共同点,但在政策目的、责任主体、推进方式、实施范围和补贴范围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与韩国以促进移居农村为目的不同,中国以促进创业和就业为目的,责任主体众多、实施范围更广、试点先行是亮点,但民间团体参与不足、补贴范围较窄、缺乏专门服务机构。因此,中国应借鉴韩国的经验,成立专门机构服务返乡入乡创业,加大宣传、教育和财政扶持力度,并基于对返乡创业人员的跟踪调查,适时调整政策,更好地推进返乡入乡创业创新。  相似文献   
7.
硝化抑制剂双氰胺对褐土中尿素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采用好气土壤培养法,研究北京地区典型褐土中添加不同浓度水平硝化抑制剂双氰胺(Dicyandiamide,DCD)条件下土壤中铵态氮、硝态氮变化规律.结果表明,44d培养期内,DCD施用显著提高土壤中NH+4 -N浓度,降低NO-3 -N浓度,1%、2%、3%、4%和5%DCD用量处理条件土壤NH+4 -N平均浓度比单施尿素对照处理分别升高29.50%、71.84%、99.73%、98.90%和139.69%,NO-3 -N平均浓度降低3.71%、15.61%、21.07%、33.57%和37.90%.综合反映NO-3 -N和NH+4 -N变化规律的土壤表观硝化率指标变化结果表明,1%、2%、3%、4%和5%DCD用量处理比对照分别降低12.18%、35.35%、44.82%、48.18%和59.93%;1%、2%、3%和4%DCD处理达到平衡时间分别延迟7d、14d、14 d和21 d,5%DCD处理表观硝化率一直较低,直到培养结束仍呈升高的趋势;2%、3%、4%DCD处理表观硝化率升高速率显著下降(分别降低39.32%、40.00%和52.27%).综合考虑作物氮素需求规律、环境效应和使用经济效益,4%DCD用量效应最佳,具有较好的土壤铵氧化抑制效果,有助于提高氮素利用率,减少环境流失.  相似文献   
8.
1.全园施肥法将肥料均匀撒布全园,结合秋耕或春耕翻人土中,深度20~30厘米左右。此法适于根系布满全园的成龄果树或密植果园。但因施肥浅,常诱发根系上浮,降低果树抗寒、抗旱能力。  相似文献   
9.
膜下滴灌条件下水分对棉花根系分布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分层土柱挖掘法,研究膜下滴灌条件下不同滴灌量棉花(Gossypium hirsutum L.)根系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直径〉1mm的粗根只分布在40cm以上的土层;随着土层深度增加,棉花根系生物量逐渐减少;但随着滴灌量减少,土壤深层根系生物量有增加趋势。不同处理的根系生物量的分布与土层深度呈显著的负指数关系,棉花细根生物量、根长、根表面积在土壤中垂直分布都呈“单峰型”曲线变化规律;但随着滴灌量的减少,棉花根系消弱系数β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0.
“种牧草,养獭兔”已成为全国秸秆养牛第一大县——山东省曹县农民又一致富路。   随着近几年畜禽、粮食市场的变化,“曹县畜禽牧局富民畜牧养殖服务中心”对秸秆养殖业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通过外出考察,引进了高效牧草和帝王獭兔。几年实践证明,种植一亩串叶松香草或籽粒苋、苜宿、杂交酸模等国家推广的牧草,其茎叶中所含粗蛋白相当于10~15亩玉米,营养成分是农作物秸秆的30倍左右;而养帝王獭兔仅卖兔肉收益就相当于养肉兔,与投资相抵还有赚头,另外,每张兔皮又可卖50元左右,比养肉兔、毛兔效益高一倍左右。种牧草养獭兔效益比种粮食养獭兔效益高5倍。于是,引导农民调整种养业结构,推广种牧草养獭兔项目。建起了千亩牧草示范基地,饲养牛、羊、猪、獭兔。其中獭兔已发展到7万多只。王楼村农民吴跃民养殖成年獭兔1000只,卖獭兔肉、皮已收入10万多元。牧草和獭兔这组种、养项目在市场经济下的有机组合,实现了对传统种、养业的革命,备受广大农民推崇。  (李长华 袁庆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