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2篇
水产渔业   1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报导了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内脏团培育圆形有核珍珠的试验结果。结果显示:插植珠核的7362只手术蚌植核后一个月内成活率99.2%。经23个月养殖后,随机抽取50只。结果留核率达94%,成珠率为86%,其中中高档珠占37.2%。有核珍珠直径在9.4~11.6 mm之间,其中10 mm以上占88.4%。11.6%的珍珠表面有小于3 mm的凸起,未发现带扁而长尾巴的珍珠。试验表明:三角帆蚌内脏团内能培育出高品质的有核珍珠。此外还发现,脱核或核片分离的细胞小片仍可在内脏团内形成珍珠。  相似文献   
2.
对甬江流域全部县、市(包括象山和宁海)32个乡镇88个采样点的淡水贝类作出了分类调查报告,标本经鉴定计49种,其中腹足纲32种、瓣鳃纲17种。分析了该流域淡水贝类的常见种和偶见种,广生种和狭生种。探讨了该流域淡水贝类的分布区划。  相似文献   
3.
4.
5.
本文介绍了用庆丰霉素防治草、青鱼粘细菌烂鳃病的试验结果。试验表明,防治草、青鱼烂鳃病,以采用投喂口服为宜。治疗药量为每100斤成鱼每天投喂庆丰霉素(固体)半斤(含250万单位),连投三天,有效率达96%;每100斤夏花鱼种,每天投喂1斤(含500万单位),连投4天,有效率为72.7%。预防的投药方式和治疗剂量相同,唯应在该病流行季节之前投喂,夏花鱼种以连投7天为宜。试验表明,成鱼投药组死亡率为1.7%,对照组死亡率达27%;夏花鱼种投药组死亡率为15.7%,对照组死亡率为40.3%。  相似文献   
6.
<正> 细菌性烂鳃病在全国流行广、发病率高,对池养草、青鱼,特别对草鱼种危害十分严重。为了提高鱼产量,尽快解决草、青鱼的主要病害,我们从1974年起对草鱼细菌性烂鳃病进行了防治技术的研究。在找到治疗药物之后,为进一步提高疗效,1977年后又进行泼洒药物试验,以期达到强迫治疗的  相似文献   
7.
在人工条件下,鼋的受精卵在日平均温度29.91±2.11℃,积温为42 396℃·h,孵化基质(沙)的含水量在6.5%~8.5%之间的条件下,孵化时间是58 d。刚孵出的幼鼋体重12-12.5 g,体长4.4-4.5 cm。幼鼋以鱼、虾和蚯蚓为开食饲料。  相似文献   
8.
用酶免疫测定法检测鱼害粘球菌的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介绍了不标记抗体酶免疫测定法检测鱼害粘球菌烂鳃病的试验结果。试验表明,鱼害粘球菌不同菌株的菌体都能与其各特异抗血清交叉反应,用酶标记显示棕色,获得阳性反应,其细长弯曲的菌体形态在光学显微镜下清晰可见。 用正常兔血清或含吐温20O.1M,pH7.4的磷酸缓冲液或吸收血清,或用Cg25和Cg27菌株代替鱼害粘球菌的对照组,酶标记都呈阴性反应,菌体不呈棕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有明显差别。以健康草鱼鳃上的粘液作对照试验,粘液本身呈淡黄色,只有红血球呈深棕色。这种检测法对粘细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或用于诊断鱼病有一定实际意义。这一检测技术对其他鱼类的病毒病的病原定位、传染源、传染途径的探索,以及对细菌性鱼病或寄生虫鱼病的研究也可能是适用的。  相似文献   
9.
<正> 前言1973年国内开展网箱养鱼以来,发展很快,鱼病问题也随之产生。已发现了水霉病、疖疮病、白皮病、细菌性烂鳃病等。目前网箱养鱼中鱼病的危害到了不能忽视的程度。在日本等国网箱养鱼中鱼病已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1978年浙江省海盐县圩城公社渔场网箱养殖的鳙鱼大批死亡。经过研究认为主要是鱼害粘球菌引起的烂鳃病,症状与青、草鱼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