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综合类   4篇
水产渔业   8篇
畜牧兽医   2篇
  2024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探讨饲养方式对城口山地鸡生长性能及部分肉质指标的影响,以期为选取城口山地鸡适宜的饲养方式提供理论依据.将600只体况相近的1日龄健康城口山地鸡(公母各半)作为试验鸡,随机分成两组,一组采用放养的饲养方式,另一组采用舍饲的饲养方式,每组设5个重复,各60只.饲喂至4月龄时,分别从每个重复中随机抽取6只(公母各半),每组共30只鸡(公母各半)进行屠宰,取肉样,测定并比较生长性能、物理性状和肉质营养成分等指标.结果表明:饲养方式对4月龄城口山地鸡生长性能和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物理性状方面,饲养方式对4月龄城口山地鸡公鸡胸肌pH值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公鸡胸、腿肌的L*值,a*值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其他性状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饲养方式对4月龄城口山地鸡生长性能和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而根据舍饲效率更高、成本较低、便于管理的特点,笔者认为饲养城口山地鸡至4月龄时使用舍饲方式较适宜.  相似文献   
2.
应用RAPD技术,对自然分布于山东半岛莱州湾、小石岛、俚岛、楮岛和汇泉湾的5个大叶藻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并基于研究结果对山东半岛大叶藻种群保护和移植修复提出了建议。实验用10条RAPD引物共扩增出42条条带,多态条带39条,多态性位点比率为92.86%。研究结果表明山东半岛大叶藻种群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和较高的遗传分化;AMOVA分析显示5个种群99.68%的变异来源于种群内部,而0.32%的变异来源于种群间;Mantel测试表明5种群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之间没有相关性;遗传多样性最低的是莱州湾种群,应该得到优先保护;遗传多样性较高的是俚岛种群和汇泉湾种群,可以作为山东半岛海草场移植修复的首选种群。  相似文献   
3.
线性聚乙烯亚胺(LPEI)是一类广泛用于核酸转染或药物传递的阳离子聚合物.为了进一步探究25 kDa LPEI的转染条件,通过凝胶电泳阻滞试验评估N/P,聚合pH及聚合时间对LPEI-DNA复合物形成的影响,继而利用大范围N/P的25 kDa LPEI对HEK293 T细胞进行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质粒转染,转染48 h后通过绿色荧光细胞比例及MTT的统计分析,评估转染效率与LPEI造成的细胞毒性.结果表明, N/P的上升能增强LPEI-DNA的电泳阻滞;随着共孵育pH值从6~8升高, LPEI-DNA聚合逐渐减弱;随着共孵育时间延长, LPEI-DNA聚合逐渐增强,孵育1 h时达到饱和.随着体外转染HEK293 T细胞的N/P升高,转染阳性细胞比例逐渐升高,当N/P达到40~60时转染效率达到最高,进一步提高N/P后转染效率极显著下降(p0.01);随着N/P升高,细胞活力逐渐下降.结果表明, N/P, pH,聚合时间均可影响LPEI聚合核酸能力;综合考虑N/P对HEK293 T细胞转染效率及细胞毒性的影响,确定25 kDa LPEI转染细胞适宜的条件为N/P为40~60,聚合pH值为6.0,聚合时间为1 h.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自配料和全价料对城口山地鸡屠宰性能的影响,将1日龄城口山地鸡在相同条件下育雏至60日龄,随机分成A、B两组,分别饲喂自配饲料和全价饲料。饲喂至4月龄屠宰,测定其屠宰性能及内脏器官指数。结果显示:自配料组公母鸡的部分屠宰性能显著或极显著地高于全价料组,表明在城口山地鸡养殖中可以用自配饲料替代全价饲料。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旨在研究放养和舍饲两种饲养方式对4月龄城口山地鸡内脏器官指数和屠宰性能的影响。将试验鸡分为放养和网上平养(即舍饲)两组,饲喂至4月龄,每组随机抽6只鸡屠宰(公母各半),测定相关指标。结果表明,放养和舍饲对4月龄城口山地鸡的屠宰性能无显著影响,而舍饲的效率更高、成本较低且便于管理,故饲养城口山地鸡至4月龄以网上平养较好。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从NCBI的EST数据库中下载大叶藻EST序列共计10 659条,从中得到SSR位点共65个,SSR发生频率为1.7%,平均分布距离为21.7 kb。其中三核苷酸为优势重复类型,占49.2%,二核苷酸数量仅次于三核苷酸,占33.8%。基于65条含有SSR的EST序列,设计并合成了30对引物,其中26对引物的扩增产物单一,片段大小与预测的相近或较大。在由16个大叶藻个体组成的群体中,其中8对引物的扩增条带具有多态性。利用这8对引物对青岛汇泉湾大叶藻自然群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8个SSR共检测出33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SSR能检测出4.1个等位基因,多个遗传多样性参数表明,青岛汇泉湾大叶藻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Ho=0.538 2;He=0.577 6;I=0.560 7)。本研究开发的EST-SSR标记,可进一步丰富大叶藻SSR标记信息,为大叶藻分子生态和群体遗传研究提供更多的标记选择。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幼孢子体早期生长发育适宜的培养条件,设置了光照度、温度、盐度3个影响因素3个水平的正交实验,以及氮磷营养盐水平实验。研究表明,温度对鼠尾藻幼孢子体的生长影响最显著(P〈0.05),25℃时幼孢子体比生长速率(sGR)获得最大值,为10.78%,随着温度的降低sGR逐渐降低;盐度对幼孢子体的SGR影响显著(P〈0.05),盐度30时幼孢子体生长较快,盐度降低SGR也降低;光照度2000~8000lx对幼孢子体的生长影响不显著,SOR极差接近误差水平。氮磷营养盐水平对鼠尾藻幼孢子体的生长影响较大,实验用自然海水中氮素基本可以满足幼孢子体的需求,而磷元素相对缺乏。氮素加富条件下,氮磷比大于15:1时不利于幼孢子体的生长,适宜的氮磷比为10:1~2:1。结果表明,温度25℃、盐度30、光照度20001x是鼠尾藻幼孢子体早期生长发育适宜的条件。培养液氮素含量保持在0.45~1mg/L,磷含量保持在0.3mg/L左右有利于幼孢子体快速生长。  相似文献   
8.
环境因子对鼠尾藻生殖托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样本采自青岛太平角, 以光照、温度、盐度及营养盐水平4项环境因子分别设置4组单因素实验, 研究其对鼠尾藻生殖托的生长、表观光合作用、暗呼吸作用以及色素积累的影响。结果显示: (1)光照度为8 000 lx、温度为20和盐度为20的条件下生殖托的比生长速率(SGR)较大, 表观光合作用较强。光照12 000 lx抑制生殖托的光合作用与生长, 15下比生长速率比2050.64%(P<0.05), 盐度从31下降到28, 比生长速率与表观光合速率显著增大。(2)色素含量与光照度、温度呈显著的负相关性, 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受环境因子影响较大, 而叶绿素c相对稳定。(3)氮磷营养盐的浓度配比对生殖托的生长、光合作用影响显著, 适宜的氮磷比(N/P)范围为51~11, 501显著抑制生殖托的生长。(4)相比氮元素而言, 磷浓度变化对生殖托光合作用影响更大, 说明磷元素对于生殖托的构建至关重要。(5)氮磷比对生殖托色素含量影响不显著, 而富氮、富磷培养液有利于色素的积累。结果表明, 上述4项环境因子对鼠尾藻生殖托的生长及光合特性均有显著影响, 适宜的培养条件为光照度8 000 lx、温度20、盐度20、氮磷浓度比(N/P)51~11。本研究旨在为鼠尾藻人工育苗技术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对大叶藻不同生长状态的生殖枝进行离体培养,探究室内暂养大叶藻离体生殖枝获取成熟种子的可行性,观察并描述了大叶藻离体生殖枝的开花、传粉、种子成熟、种子萌发、幼苗发育的动态过程以及大叶藻生殖枝、成熟种子、胚的解剖结构。实验结果表明,大叶藻生殖枝的结构对海水环境是高度适应的;花柱的形态变化是大叶藻开花过程的显著特点;大叶藻种子胚的结构较特殊,“U”型子叶包裹胚根、胚芽、胚轴,这导致了其特有的萌发过程;为了不错失种子收集良机,在不了解某地区大叶藻物候特性时,提前采收生殖枝并进行室内培养,是一种获取大叶藻种子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转食配合饲料是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幼鱼培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为了找到大口黑鲈幼鱼适宜转食的规格以及转食对幼鱼生理生化的影响, 本研究探讨了摄食丰年虫(Artemia salina)幼鱼转食饲料后, 其存活率、 组织抗氧化酶和消化酶活性及肠道菌群的变化。实验选取了平均体长分别为(1.06±0.02) cm、(2.04±0.03) cm、 (3.02±0.04) cm、(4.05± 0.04) cm、(5.01±0.04) cm 共 5 种规格幼鱼, 设为体长 1 cm、2 cm、3 cm、4 cm、5 cm 组进行转食实验, 统计了幼鱼自然死亡率、存活率和残食率。通过酶活测定方法对比分析了转食前后幼鱼肝脏与肌肉组织的抗氧化酶活性变化及胃、肠道和幽门盲囊组织的消化酶活性变化。通过高通量测序方法对比分析了转食前后幼鱼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显示: (1) 体长 1 cm 幼鱼转食死亡率、残食率最高, 存活率最低, 分别为 60.31%、 30.85%和 8.84%; 体长 4 cm、5 cm 幼鱼死亡率和残食率为 0, 存活率为 100%, 表明规格越大死亡率和残食率越低, 存活率越高。(2) 转食后肝脏与肌肉的过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分别升高了 86.97%和 16.62% (P<0.05), 肝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下降了 58.60% (P<0.05)。(3) 转食对肠道中消化酶活性影响最为显著, 转食后肠道中胰蛋白酶、脂肪酶及淀粉酶活性均显著下降, 分别为 50.11%、40.71%和 42.79% (P<0.05); 胃中胰蛋白酶活性下降了 18.33% (P<0.05), 幽门盲囊中消化酶活性无显著性变化。(4) 转食后肠道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显著下降 (40.91% vs 13.33%), 厚壁菌门(Firmicutes)显著上升(14.03% vs 64.60%); 属水平上转食前优势菌为分支杆菌属 (Mycobacterium, 24.73%)、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 10.25%)和副球菌属(Paracoccus, 10.05%), 转食后优势菌为乳球菌属(Lactococcus, 14.96%)、支原体属(Mycoplasma, 13.55%)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 9.32%); 转食前后共有不同水平的 51 个细菌类群发生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 幼鱼最佳转食规格为体长 3~4 cm, 转食产生的应激反应引起了组织氧化损伤, 降低了消化酶的活性, 肠道优势菌群发生显著的转变。本研究可为提高大口黑鲈幼鱼转食存活率及添加外源辅助消化物质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