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1篇
综合类   4篇
水产渔业   1篇
  202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水生生物资源在长江河口水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了若干人为因子对长江河口水环境的影响及水生生物资源对水质的指标作用。研究表明,尽管从有关化学指标来看,人为因子对长江河口水质的影响限于局部,但许多化合物和潜在的污染物质所产生的有害生物效应浓度往往低于现有的分析能力,因此,必须将污染物,水质,生物诸因素综合考虑,特别注意水生生物本身对水环境变化的影响,才能为水环境保护提供更有效,科学的管理信息。  相似文献   
2.
采用标准法和快速测定法对应用新蛋白源的对虾配合饵料的水中稳定性进行了测定,从而初步评价配合饵料的质量。试验结果表明,采用两种方法测定对虾配合饵料的水中稳定性大小顺序相同。用酶解新蛋白潜代2/3鱼粉的配合饵料水中稳定最好,用发酵原料替代植物蛋白源的配合饵料水中稳定性最差。  相似文献   
3.
探讨了若干人为因子对长江河口水环境的影响及水生生物资源对水质的指示作用。研究表明,尽管从有关化学指标来看,人为因子对长江河口水质的影响尚限于局部,但许多化合物和潜在的污染物质所产生的有害生物效应浓度往往低于现有的分析能力,因此,必须将污染物、水质、生物诸因素综合考虑,特别注意水生生物本身对水环境变化的响应,才能为水环境保护提供更有效、科学的管理信息。  相似文献   
4.
选用一种酶解新型蛋白源以不同比例替代原配方中的动物蛋白源,以另一种发酵原料替代原配方中的植物蛋白源,配制成饵料1~5号,以市售优质饵料作为对照,用不同饵料饲喂6组对虾,结果经统计分析,对虾体长增长率、增重率、成活率、饵料系数等均有显著差异。生物学综合评定表明:用酶解新蛋白源替代原配方中2/3鱼粉制成的配合饵料饲喂对虾效果最好,甚至优于市售饵料;而发酵原料替代植物蛋白源饲喂对虾效果最差;其他3组饵料饲喂效果介于上述二者之间,但劣于市售饵料。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异位生态修复技术对水体不同形态氮的去除效应及去除机理,分析异位生态组合修复技术对水体氮形态百分含量影响及不同氮形态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本文以实际工程九龙江支流浦林溪段污染水体异位生态组合修复系统为依托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异位生态组合修复技术对NH4+-N的去除率平均值为88.03%,显著高于对其他形态氮的去除率(P<0.05),具有最好的去除效应;对水体中总氮(TN)和可溶性总氮(DTN)的去除效应明显,去除率平均值分别为73.35%和77.67%。泥膜共生高效混凝净水系统对NH4+有一定的去除效应,出水NH4+浓度为7.72 mg·L-1。生态塘1对NH4+去除效应最好且具有稳定性,去除率为63.55%,出水NH4+浓度为2.19 mg·L-1。生态塘2处理后NO3--N、NO2--N和NH4+的出水浓度分别降至0.99、0.73 mg·L-1和0.58 mg·L-1。生态塘3对NO3--N的去除效应最好,NO3--N出水浓度为0.64 mg·L-1。在各异位生态修复技术处理单元中,水体氮以可溶性无机氮(DIN)为主要存在形式。泥膜共生高效混凝净水系统、生态塘1、生态塘3中的NH4+在DIN中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62.51%、37.02%、37.88%。生态塘2中NO3--N在DIN中占比最高,为45.23%。各异位生态组合修复处理单元出水不同氮形态与环境因子(溶解氧、温度、pH和浊度)之间表现出不同的相关性。研究表明,异位生态组合修复技术主要通过悬浮污泥滤沉技术、微生物硝化、反硝化作用、沉水植物直接吸收及植物增效作用实现对不同形态氮的去除,其对污染水体修复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水产养殖饲料蛋白源开发利用研究现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饲料是水产动物所需营养素的载体,也是水生动物维持生命和生长繁殖的物质基础。饲料的营养成分有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和维生素等,具有供给能量、构成机体、调节生理机理的功能[1,2]。而其中粗蛋白是影响水产动物生长的最关键的营养成分。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配合饲料原料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饲料蛋白源供应不足更为突出,以至饲料价格上涨,养殖成本提高[3]。而关于水产动物蛋白源开发应用的研究,我国学者虽然从营养学、生理学方面进行了不少研究,但仍薄弱。因此,开发质优价廉的水产动物饲料蛋白源,不仅符合我国国情,而…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