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11篇
  1篇
综合类   64篇
水产渔业   2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江徐六泾段渔业水环境现状初步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5年12月至2006年9月对长江徐六泾段渔业水域水质现状进行了调查,采用均值型环境污染评价法,参照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及GBZB1-1999)确定水体污染程度。结果表明,在所选监测指标范围内,主要污染物类型为:总氮,综合质量指数为0.60,表明该江段水属轻度污染。  相似文献   
2.
刀鲚为洄游性鱼类,每年2~3月成熟的个体,成群由海入江,沿江而上进行生殖洄游。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地理位置优越,流域面积辽阔,具有饵料丰富、生物种类繁多等得天独厚的条件,构成了渔业资源赖以生长、繁衍、生息、所需的饵料、温度、空间等优良自然水域生态环境。笔者以长江江苏江段刀鲚捕捞日志的相关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数据库、统计软件和GIS软件科学形象的表达长江刀鲚江苏江段的分析结果。结果表明:2008年到2011年,江苏江段的刀鲚捕捞船只数和作业天数基本稳定,而单船捕捞量和经济收益波动范围比较大,尤其2010年单船捕捞量和经济收益有了大幅度提升。本研究旨在了解长江刀鲚的资源变动、产量变化、生物学概况等,为长江刀鲚的合理捕捞及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太湖麦穗鱼生长、死亡和利用状况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太湖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的种群结构、生长特征、死亡特征和资源利用状况,于2014年1—12月使用虾笼网在太湖水域逐月进行了采样调查,并对采集的1207尾样本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麦穗鱼样本标准体长为27.03~107.36 mm,平均为(60.03±13.29)mm,体质量为0.4~21.2 g,平均为(4.51±3.16)g;其体长与体质量呈幂函数相关,拟合关系式为W=2.1606×10-5L2.9537(R2=0.9323,n=1207);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各参数为L∞=112.88 mm、K=0.46、t0=-0.51 a,体质量生长拐点为1.84a;应用变换体长渔获曲线法估算总死亡系数(Z)为1.87,利用Pauly经验公式估算自然死亡系数(M)为1.07,捕捞死亡系数(F)为0.80,开发率(E)为0.43。研究表明,太湖水域麦穗鱼面临的捕捞压力较轻,处于适度利用状态,这与太湖水域无针对性捕捞且设有禁渔期有关,同时开捕期内肉食性鱼类面临的捕捞压力也有利于小型鱼类种群增殖。  相似文献   
4.
长江下游狼山沙和新开沙水域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主要栖息地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特征,于2016年6月—2017年1月在长江下游的狼山沙和新开沙水域放置定制网具,对两沙洲渔获物的种类组成、生态类型、优势种、多样性指数和群落结构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沙洲捕获物种共37种,隶属于8目16科,各物种以底层杂食性鱼类为主;优势种为中华绒螯蟹、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和无齿螳臂相手蟹Chiromantes dehaani等;有水生植物站点的Shannon-Wiener指数、Margalef指数、Wilhm改进指数和Pielou指数均低于无水生植物站点,有水生植物站点的Mc Naughton指数高于无水生植物站点;根据聚类和非参数多维尺度分析(NMDS)可将渔业资源群落分为3类,Ⅰ类渔业生物种类少、物种丰富度指数低,Ⅱ类中华绒螯蟹和无齿螳臂相手蟹的捕捞数量及质量占绝对优势,Ⅲ类渔业生物种类多、物种丰富度指数高。研究表明,狼山沙和新开沙渔业生物种类较少,渔业资源群落结构不稳定,有必要加强对两沙洲及邻近水域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的修复。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MCs)对水产品食用安全性的影响,于2015年6月向太湖4个控藻区(竺山湖、月亮湾、三国城、乌龟山)水体中投放规格约3 g/尾的鳙Aristichthys nobilis幼鱼,8—11月每月中旬从各控藻区固定采集鳙样本15尾,分别测定水体、鳙不同组织和器官中MCs的含量,并结合各控藻区的水质指标分析了MCs在鳙体内的累积规律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4个控藻区鳙不同组织和器官中总MCs含量依次为肌肉肝胰脏血清,且肌肉、肝胰脏中累积的总MCs极显著高于血清(P0.01);肌肉、肝胰脏和血清中MCs的累积在不同控藻区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鳙肌肉、肝胰脏和血清中MCs的累积月份间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水温和藻类胞内MCs含量对血清、肝胰脏和肌肉中MCs的累积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体长对血清、肝胰脏中的MCs累积也有极显著影响(P0.01);蓝藻爆发期间,MCs含量较高,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的MC-LR日允许摄入量,4个湖区中每日人均可摄入鳙肉229.62~977.20 g,并不会给人类健康造成危害。本研究可为微囊藻毒素在鳙体内不同组织、器官的积累效应和水产品食用安全风险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基于GIS湖泊渔产潜力评价-以蠡湖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GIS技术对蠡湖的渔产潜力进行科学的评价。[方法]根据湖泊渔产特点和相关资源,采用层次分析法和GIS技术建立综合评价蠡湖渔产潜力的数量化方法,该评价体系包括水质条件、生物多样性和水文条件等3个层次的10个指标。通过咨询专家并构建判断矩阵,确定选择因子对于渔产潜力评价的贡献率,利用ARC/INFO软件内嵌的栅格数据分析模块生成单因子评价图层,结合栅格计算、空间叠加和分级模块,得出蠡湖渔产潜力等级的分布图。[结果]渔产潜力评价为较高等级的区域面积为2.6433km2、渔产潜力评价为高等级的区域为3.8448km2、渔产潜力评价为一般等级的区域面积为1.1214km2和渔产潜力评价为低等级的区域面积为0.4005km2。[结论]该研究为蠡湖的生态重建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使用多种捕捞网具于2014年12月在淮河荆涂峡鲤、长吻鮠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核心区和实验区进行现场调查,利用调查数据对保护区渔获物组成及群落多样性进行研究。现场调查共采集到各类渔业生物33种,包括鱼类28种、甲壳类5种,分别隶属于6目13科31属。保护区渔获物组成以鲤形目物种占优,其物种数、渔获尾数和渔获重量占总渔获物的比例分别为60.61%、50.63%和89.86%。群落结构以淡水定居性物种及杂食性物种占优,优势种为鲤和鲫。保护区渔获物以小型物种占优,体重均值为44.70 g。基于渔获尾数的多样性特征值为:丰富度指数(R)4.6700,信息指数(H')2.9300,优势度指数(D)0.0680,均匀度指数(E)0.5675。克氏原螯虾在保护区内广泛分布,对其入侵性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工程建设之前铁黄沙水域浮游生物群落的结构及水质状况,2011年6月对该河段13个监测点进行浮游生物的调查.结果表明:铁黄沙水域浮游植物共有5门28属36种,浮游动物包括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共有22种.铁黄沙水域不同断面浮游生物种类组成的不同,但整体看来,浮游植物组成以硅藻为主,浮游动物以轮虫为主.浮游生物量和密度在各个样点波动较大,从断面上表现为铁黄沙断面高于上游和下游断面,这是由于在各个样点种类组成和水文环境等差别造成的.根据所测数据对浮游生物多样性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进行计算,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指数为1.84 ~2.80,平均为2.33,Pielou均匀度指数变动范围为0.74~0.97,平均为0.91;浮游动物Shannon-Wiener指数在1.24 ~2.10之间变动,平均为1.76,Pielou均匀度指数在0.456 ~0.813之间变动,平均为0.680.综合判定常熟铁黄沙河段浮游生物群落结构较为稳定,水质属于中度污染.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繁殖时期对人工鱼巢的偏好性, 2018年6—7月开展了不同水温条件下黄颡鱼对不同鱼巢颜色和材质产卵偏好性的对比实验。实验用产卵鱼巢为半球形棕榈空鱼巢(直径25 cm,深12 cm);同规格内部放置4~6枚碎石块的棕榈鱼巢和塑料鱼巢;折叠6层尼龙渔网(30cm×40cm)和棕榈片(30cm×40cm)鱼巢,于水泥池(290 cm×120 cm×100 cm)内开展两种温度区间条件下产卵偏好性实验。实验用黄颡鱼亲本雌雄比例为1:1,雌鱼体长(167.8±19.0)mm,体重(99.9±21.7)g;雄鱼体长(235.1±18.8)mm,体重(188.5±38.1)g。结果表明,在24~26℃水环境下,半球形棕色棕榈(无石子)鱼巢内个体平均附卵量为628.49粒/m2,个体单位面积平均附卵率为2.77%;28~32℃水环境下,半球形棕榈(无石子)个体平均附卵量为225.48粒/m2,个体单位面积平均附卵率为1.40%。结果分析发现, 24~26℃是黄颡鱼产卵的最适水温区间;黄颡鱼对棕色鱼巢产卵偏好显著(P0.05),而对灰色、粉色、黄色和绿色无明显偏好;黄颡鱼对半球形棕榈(无石子)鱼巢产卵偏好显著(P0.05),而对其他材质鱼巢的偏好性依次为:半球形棕榈(有石子)平铺棕榈片悬挂棕榈片半球形塑料水泥池。可见,黄颡鱼产卵的最佳偏好为24~26℃水环境下棕色半球形棕榈鱼巢。本研究结果对黄颡鱼的人工繁殖、产沉黏性卵鱼类产卵场的修复和资源增殖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下游铜鱼遗传多样性的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技术对长江下游铜鱼(Coreius heterodon)20个个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检测,从4O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9个对每个铜鱼的DNA进行扩增。结果表明,19个引物共检测到95条清晰且重复性好的条带,分子量在100~1500 bp之间,其中多态位点为30个,占31.58%;群体的Shannon多样性值为0.1940;个体间最大遗传距离为0.0976,最小遗传距离为0.0003。通过与其他鱼类的遗传多样性的研究结果比较可初步判断,长江下游铜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低。由于没有以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资料,因此不能评判过度捕捞和自然环境的破坏等因素对铜鱼遗传多样性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