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14篇
林业   2篇
综合类   30篇
水产渔业   7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风螺的人工养殖实用技术和产业发展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东风螺的人工养殖主要种类和生物学习性,介绍了东风螺的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养殖技术及存在问题。展望了东风螺养殖的产业化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温度和光照对瓦氏马尾藻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温度和光照对瓦氏马尾藻生殖托成熟排放精卵和胚胎附着、发育及存活的影响.尚未成熟的生殖托和受精卵分别在不同温度(13、18、23、28C)和不同光照(1000、4 500、8 000 lx)下培养12 d,结果表明,生殖托成熟排放卵的最合适温度为23℃,光照对生殖托成熟排卵几乎没有影响;胚胎附着、发育和存活的最合适温度范围为23~28℃,最合适光照范围为4 500~8 000lx.  相似文献   
3.
微绿球藻、隐藻、颤藻的种间竞争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陈海水配制的无机培养液,添加营养盐的无机培养液和对虾养殖池水3种培养液,分别对微绿球藻(Nannochloropsis oculata)、隐藻(Dyptomonas eyosa)和颤藻(Oscillatoria sp.)进行单培养和混合培养,探讨3种微藻的增殖规律和相互关系.观测各处理组微藻的生长状况,并以Lotka-Volterra的双种竞争模型为基础,计算3种微藻在生长拐点后各取样点的竞争抑制参数.结果显示,在各处理组中,实验前期微绿球藻和隐藻对颤藻的生长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颤藻在混合培养组中的生物量大于单培养组,而微绿球藻和隐藻的最大生物量均出现在其单培养组.在各组生长拐点后,微绿球藻对颤藻的影响较小,隐藻对颤藻的抑制作用明显,各取样点隐藻对颤藻的竞争参数远大于微绿球藻对颤藻的竞争参数(P<0.05);颤藻对微绿球藻有较小的抑制作用,而对隐藻的抑制作用明显,各取样点颤藻对隐藻的竞争参数均为各组的最大值.实验结果表明,3种微藻按竞争力从大到小依次为颤藻,隐藻,微绿球藻.颤藻对隐藻和微绿球藻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而微绿球藻和隐藻之间的竞争抑制作用较弱,能够达到"共存"状态.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温度、光照强度、盐度和营养盐对海萝(Gloiopeltis furcata)藻体生长的影响以及 pH、干露、淡水浸泡对藻体成活的影响。海萝藻体分别培养在不同温度(10℃、14℃、18℃、22℃和26℃)、不同光照强度(2500 lx、4500 lx、6500 lx、8500 lx 和10500 lx)、不同盐度(15.5、18.0、20.5、23.0、25.5、28.0、30.5、33.0、35.5和38.0)和添加不同质量浓度的营养盐[硝酸钠(NaNO3)10 mg·L -1、20 mg·L -1、40 mg·L -1、80 mg· L -1和相对应的磷酸氢二钾(K2 HPO4)1 mg·L -1、2 mg·L -1、4 mg·L -1、8 mg·L -1]21 d。结果表明,海萝藻体生长的最合适温度为10~14℃,光照强度为6500~10500 lx,盐度为18~38;不同营养盐质量浓度对藻体生长的影响不明显。海萝藻体在不同 pH(5.5~10.0)条件下培养10 d,结果显示藻体正常成活的 pH 范围为6.5~9.0。海萝藻体分别经不同时间的阴干、泡淡水、晒干,结果显示阴干24~48 h 或泡淡水24~48 h 以下藻体仍然能够正常成活;阴干3 h 后泡淡水3 h,藻体也能正常成活;在阳光下晒干超过2 h,藻体不能正常成活。  相似文献   
5.
2种东风螺线粒体基因序列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来自粤东和粤西的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Link))和台湾东风螺(Babylonia formosae(Sowerby))的线粒体16S rRNA和COⅠ基因片段的序列进行分析,并对其遗传变异进行了比较研究。得到的序列总长度分别为506 bp(16S rRNA)和640 bp(COⅠ)。2种东风螺序列的碱基组成均显示较高的A T比例(16S rRNA基因63.5%,COⅠ基因62.4%)。对位排序比较表明,16S rRNA基因片段变异较小,台湾东风螺和方斑东风螺各存在1个碱基变异位点;方斑东风螺COⅠ片段有12个碱基存在变异,包括3个简约信息位点和9个单一多态位点;台湾东风螺COⅠ片段有17个碱基存在变异,包括4个简约信息位点和13个单一多态位点。数据分析结果表明:2种东风螺线粒体的COⅠ基因比16SrRNA基因具有更高的多态性,COⅠ基因序列更适用于东风螺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方斑东风螺的平均核苷酸差异和核苷酸多样度分别为2.68和0.004 2,台湾东风螺则分别为5.62和0.007 8,说明台湾东风螺的遗传多样性高于方斑东风螺。无论是方斑东风螺和台湾东风螺,粤东群体的平均核苷酸差异和核苷酸多样度都大于粤西群体,说明粤东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高于粤西群体。  相似文献   
6.
在不同水流和不同光照条件下,分别对舌状蜈蚣藻Grateloupia livida (Harv)Yamad果孢子萌发情况展开研究,以期为其苗种生产奠定基础。舌状蜈蚣藻果孢子在附着1 d、15 d后,置于不同水流速度(0、1、1.5、4、7、10、14 cm/s;1.5 cm/s流速由充气控制,其他流速由流水装置控制)培养20 d;舌状蜈蚣藻果孢子附着1 d后,在不同光照周期(6L∶18D、8L∶16D、10L∶14D、12L∶12D、14L∶10D、16L∶8D)和不同光照强度(35、85、135 µmol photons/m2·s)交叉条件下培养70 d。结果显示,附着1 d的果孢子萌发体在静止条件下的萌发生长明显优于其他水流速度下的(P<0.05);附着15 d的果孢子萌发体在1.5 cm/s流速下的萌发生长最好(P<0.05),在静止条件下的萌发生长明显慢于其他流速下的各组(P<0.05)。光照周期和光照强度对果孢子萌发生长的影响显著(P<0.05),这二者对盘状体和孢苗生长的影响具有交互作用(P<0.05),对盘状体萌发出直立体的影响没有交互作用(P>0.05)。光照时间为8–10 h,盘状体萌发直立体的百分率以及孢苗的高度明显高于其他光照时间下的各组。光照强度为35 µmol photons/m2·s时,盘状体萌发直立体的百分率以及孢苗的高度明显比其他光照强度下的高。研究表明,在舌状蜈蚣藻育苗生产中,可采取孢子刚附着时静水培养,附苗后15 d充气培养,并控制光照时间为8–10 h和光照强度为35 µmol photons/ m2·s。  相似文献   
7.
采用养殖水化学测定方法分析沉积物中有机质和营养盐含量变化,研究方格星虫生物扰动对混养系统中沉积物的生态效应。混养试验在20个养殖桶内(水体积550 L)进行,方格星虫(1.2±0.1 g)养殖在桶底沙层中,其放养密度为0、50、100和150条/桶;鲻(24.5±0.5 g)的放养密度为3尾/桶,养殖在水体中的网箱中(直径0.8 m、高度0.6 m)。试验共分4个处理组(T0、T50、T100和 T150),每个处理组各设5个重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T0)相比,方格星虫组底层(6–8 cm)沙中有机质含量有所增加,但未达到统计学显著差异(P>0.05)。随着试验的进行,4个试验组的间隙水中硝态氮(NO3-N)、氨氮(NH4-N)以及活性磷(SRP)浓度均呈现出升高的趋势。试验结束时,T100和 T150组各层间隙水的 NO3-N 浓度均低于T0组(P<0.05),且底层间隙水的 NO3-N 浓度随方格星虫密度的增加而降低;T0组表层 NH4-N 浓度高于方格星虫组,而底层氨氮却显著低于高密度方格星虫组(T100和 T150)(P<0.05)。结果表明,方格星虫的生物扰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沉积物表层的有机质向底层转移,从而影响间隙水中氮、磷营养盐的转化和释放。方格星虫的生物扰动在精养池塘中的底质修复作用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水生环境中细菌与微藻的相互关系及其实际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括了细菌和微藻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阐述了细菌抑制有害微藻、微藻抑制病原细菌、细菌与微藻协同净化水质的研究进展,并针对水产养殖的实际,提出菌-藻关系研究及开发应用的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9.
雷州半岛北部湾海域华贵栉孔扇贝的暴死原因调查情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06年4月下旬始,雷州半岛西部海域华贵栉孔扇贝(俗称红贝)陆续出现大批量死亡,死亡率达到30~50%,至5月上中旬波及整个雷州半岛西部北部湾海域。接雷州市海洋与渔业局的急报,引起省局党组的高度重视,2006年5月22日,由省海洋与渔业局科技外事外经处带领贝类专家组,急赴雷州乌  相似文献   
10.
大亚湾潮间带生物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及生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广东省大亚湾潮间带生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生物多样性等特点。结果表明,该海域潮间带调查采获的潮间带生物标本共70科150种,以软体动物和甲壳类出现的种类最多,二者占了总种类数的80%,其中部分属经济价值较高的种类。潮间带生物全年平均生物量为1954.26g·m-2,平均栖息密度为1003.77ind·m-2。全年各类群生物中,平均生物量及栖息密度都以软体动物居首位。其Shannon-Weaner多样性指数(J)属中等水平,分布范围在1.419~3.562,平均为2.66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