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9篇
林业   1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2篇
  4篇
综合类   55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17篇
畜牧兽医   28篇
园艺   10篇
植物保护   26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5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通过核基因ITS2片段研究四种鲇形目鱼类进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鲇形目鱼鱼类通用引物扩增了鲇形目鱼类4种鱼,长吻(Leiocassi longirostris)、南方南方大口鲇(Si-lurus meridionalis)、黄颡鱼(Pseudobagrus fulvidraco)、斑点叉尾(Ictalurus punctatus)核DNA的ITS2片段,并构建UPMGA,NJ,ME和MP系统树。结果显示:根据遗传距离,斑点叉尾和黄颡鱼的亲缘关系最近(D=0.0661),接下来是黄颡鱼和南方大口鲇(D=0.1100),南方大口鲇和长吻(D=0.1184),斑点叉尾和南方大口鲇(D=0.1266),黄颡鱼和长吻(D=0.1490),斑点叉尾和长吻的亲缘关系是最远的(D=0.1503)。结果表明:长吻最早分化,其次是南方南方大口鲇和黄颡鱼,而斑点叉尾分化最晚。  相似文献   
2.
色素添加剂对大口鲇体色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使用类胡萝卜素喂养杂交大口鲇(Cross Nikolskyet)试验,探讨类胡萝卜素不同含量的饵料 对杂交大口鲇体色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水温、光照和投喂量的条件下,随类胡萝卜素量的增加,大 口鲇的体色越来越鲜艳,越符合良好的视觉效果,更增加产品的品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鱼的生长。另 外还探讨了体色中类胡萝卜素定量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3.
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自治区,平均海拔在4000m以上,20世纪80年代,拉萨七一农场、城关区、堆龙德庆县、林芝地区、山南地区及日喀则等地开始建造温室或大棚进行设施蔬菜生产,极大地满足了当地人民对各种蔬菜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经多点调查和定点观察,辣椒疫病主要发生在塑料大棚和温室中,为害面积逐年扩大,传播蔓延十分迅速.在拉萨、山南、林芝、日喀则等主要蔬菜生产基地均有发生.平均发病率为8%~12%,严重时为30%~50%,有的甚至毁棚.一般667m2产量损失20%~30%,严重的损失达60%以上.辣椒苗期、成株期均可受疫病的为害.  相似文献   
5.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状况和研究现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小麦条锈病是由PuccniastriiformisWestendf.sp.triticiEriks引起的小麦叶部病害 ,可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小麦条锈病菌喜凉怕热 ,主要在纬度较高或高海拔地区越夏 ,加之其具有长距离气流传播的特点 ,因此此病害主要在越夏区和与之毗邻相连小麦种植区流行。Sar ri等(1985)分析和总结后指出 ,如果不种植抗病品种将引起严重损失的地区有非洲东部、亚洲远东地区、西亚和西欧 ,能引起区域性损失的地区有非洲北部、中亚和南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东欧、北美和南美。一、发生状况小麦条锈…  相似文献   
6.
辣椒疫病病原菌观察及致病机理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病菌分离及回接证实,辣椒疫病死秧的原因是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侵染所致.观察了病原形态、培养特性、生长温度,25~32℃为生长最适温,低于10℃和高于37℃不生长.测定了致病性及寄主范围.室内药效测定表明辣椒苗期发生疫病初期,使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疫菌净(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2%克露可湿性粉剂400倍液防治最佳.  相似文献   
7.
1991~1996年我国小麦条锈菌生理专化研究   总被引:38,自引:4,他引:38  
 本文报道了对1991~1996年采自我国16个省和自治区的5606份小麦条锈菌标样的研究结果,基本反映了这期间我国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的变化情况。1991~1995年,条中29号出现频率为13.6%~32.2%,居于首位,但已呈下降趋势,到1996年出现频率仅为5.2%,名列第8;1991~1992年条中25号居第2位(3.6%~8.4%);1993~1995年新命名的条中31号(6.6%~16.7%)和条中30号(5.7%~7.9%)分别上升为第2和第3位,特别是条中31号到1996年已跃居首位(13.0%)。条中21、22、23、26、28号等小种出现频率均较低,且有逐年下降趋势。1994~1996年Hybrid46和水源11致病类群的出现频率逐年上升,前者3年分别为19.6%、34.8%和38.2%,后者3年分别为12.2%、20.9%和46.6%。这2个致病类群内分化加剧,到1996年已分别分化为9和12个类型。条锈菌已进入以条中30号和31号为代表的Hybrid46和水源11致病类群占优势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8.
2002年我国小麦条锈病发生回顾   总被引:56,自引:2,他引:56  
2002年小麦条锈病是继 1950年、1964年和 1990年后在全国范围内又一次大流行 ,其发生面积近 670万hm2,损失小麦约 10亿kg。发生区域涉及甘、陕、川、渝、云、贵、宁、鄂、豫、鲁、冀等 11个省 (市 )区。 2001年冬季和2002年春季气候适宜 ,以条中 32号小种为代表的毒性菌系的发展 ,使我国绝大部分主栽小麦品种不抗病 ,出现了条锈病发生早、发展快和发生重等特点 ,促成了 2002年我国小麦条锈病的流行。尽管 2002年条锈病发生范围广 ,但损失少于 1990年。提出了以品种抗病性利用及小麦抗病性变异和病菌群体动态监测、药剂和农业防治相结合 ,病害发生流行预测预报和条锈菌菌源基地治理为主的持续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9.
西藏辣椒疫病菌及其对新型杀菌剂的敏感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分离鉴定,引起西藏辣椒疫病的病原菌为辣椒疫霉,菌丝生长温度为10~37℃,最适生长温度25~30℃,致死温度40℃。交配型为A2自育型。烯酰吗啉和腈嘧菌脂均对辣椒疫霉的菌丝生长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分别抑制菌丝的生长速度和菌丝的生长量,EC50分别为0.241 mg/L和0.302 8 mg/L,比常规杀菌剂甲霜灵EC50分别低32.6和25.9倍。  相似文献   
10.
抗真菌药物对鱼类鳃霉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霉病力克、氟康唑、硫酸铜3种抗真菌药物对患有鳃霉病妁鲤鱼进行浸泡治疗,每天早晚各1次,浸泡1周。同时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观察霉菌孢子在鱼体上皮细胞(FEC)的粘附情况,用电泳法分析霉菌孢子内的生化反应。结果显示,用霉病力克处理组织效果最好,表明霉病力克具有抗鳃霉菌和抑制鳃霉孢子粘附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