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1篇
农作物   5篇
植物保护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芜菁花叶病毒在油菜不同生育阶段的侵染性有很大差异,以苗期最易被侵染,而成株期抗侵染能力很强。随着植株生育进程,病毒含量由低到高,并分布于各器官。病毒的增殖和运转与植株体内营养物质的积累和运输密切相关。病毒在植株体内的垂直分布情况,随着植株的生长发育,病毒有由下向上输送的趋势。根据病毒的侵染、增殖和运转规律,对防治工作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萝卜蚜和桃蚜秋季迁飞与温度、降雨、风速等因素的数量关系,初步提出了单因素与迁飞量的函数关系式和迁飞量的预测式。 绪言 我国巳知的油菜蚜虫有萝卜蚜[Lipaphis erysimc(K1tb)]、桃蚜[Myzus persicae(Sulz)]和甘蓝蚜[Brevicoryne brassicae(L.)]三种。在武汉地区以萝卜蚜和  相似文献   
3.
从华中油菜产区采集油菜病毒病株标样237个,血清学诊断结果:芜菁花叶病毒(TuMV)侵染株率达66.7%,是引致该区油菜发病的主要毒原,黄瓜花叶病毒(CMV)以及二者复合侵染的均各占5.9%,其他零星发生的病毒共占21.5%。TuMV对不同类型油菜的侵染程度和表现的症状有明显的差异,甘蓝型油菜感染株率为56.0%,病叶症状以枯斑型为主;而白菜型油菜达86.0%,以花叶型为主。油菜病叶症状与侵染病毒的种类没有一致的规律,同一种类病毒在不同植株上可形成完全不同的症状;同一类型症状又可由不同的病毒侵染所致。  相似文献   
4.
我国芝麻种质资源抗茎点枯病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7—1990年,以国内外芝麻种质资源3108份为材料,通过田间自然诱发和人工接种,进行抗茎点枯病鉴定。结果表明,无免疫品种,高抗品种32份,高耐品种112份,抗病品种885份,感病品种1756份,高感品种323份。江淮一年两熟夏芝麻区的抗源材料最多,其次为华北春芝麻区。国外资源中抗性材料所占比例较国内高。单秆型芝麻较分枝型芝麻的抗性强。白芝麻抗源材料最多,其次为黄芝麻、褐芝麻,而灰芝麻、黑芝麻抗性最差。  相似文献   
5.
十字花科蔬菜病毒病原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和对流免疫电泳方法检测病株样本325个。结果表明,芜菁花叶病毒(TuMV)是侵染十字花科蔬菜最主要的毒原;其侵染率达到83.08%,其次是黄瓜花叶病毒(CMV)占19.39%,烟草花叶病毒(TMV)占8.62%,其他病毒占0.31%。从各省的侵染病毒种类来看,除广西省外,其他6省的样本中,TuMV单独侵染的占50%以上;而广西省TuMV与CMV复合侵染的比率较高。贵州、安徽和江苏省TMV和TuMV复合侵染率较其他几省为高,湖北省CMV较普遍。各种蔬菜样本中除花椰菜外;均以TuMV或TuMV与其他病毒复合侵染的为主。  相似文献   
6.
我国南方油菜病毒病的发生和病原血清学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86—1990午先后对我国南方油菜产区10个省(市)的24个县,114块油菜地进行病毒病发病调查,采集病株标样进行种类鉴定。结果表明,油菜病毒病发生普遍,尤以武汉、长沙、成都和合肥等市的郊区发病最重。发病率都在30%以上。酶联免疫吸附和对流免疫电泳测定1122份样品的结果,各地病毒种类均以TuMV(芜菁花叶病毒)为主,占样品总数的80.48%[含其与CMV(黄瓜花叶病毒)和TMV(烟草花叶病毒)复合感染者],其他病毒单独侵染者较少。分别对4种不同类型油菜(甘蓝型、白菜型、芥菜型和其他类型)病株测定结果,也以TuMV侵染率高,约占测定样品数的52—98%。因此抗病育种应着重选育抗TuMV的品种。  相似文献   
7.
1986~1990年通过田间自然诱发和人工接种鉴定,首次对我国3510份油菜种质资源进行了抗病毒病特性的鉴定,选出高抗品种42份,中抗品种69份。芥菜型油菜的抗病品种数量最多;甘蓝型和白菜型油菜中抗病品种较少,但耐病品种较多;“其它类型油菜”的资源数量虽少,但其中有20%属抗病品种,是值得重视利用的材料。  相似文献   
8.
油菜菌核病(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是我国冬油菜产区的重要病害,特别是花期至成熟期间如遇多雨的气候条件,常致毁灭性的危害.该病是以菌核的形态连年延续其生命,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产生子囊孢子侵染油菜花瓣或叶片,继而以菌丝再侵染,造成田间蔓延危害.不同年份,发病严重度不一,主要是温湿度对病原的影响. 由于该菌在世界各地广泛分布,危害大,因此国外对该菌病原的研究较多,特别是对病原菌生态条件、生理生化特性、病菌的生理分化等方面研究较深.由于各国所处的地理条件不同,致使各地病菌的病原生物学特性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对研究我国菌核病菌的生物学特性是十分必要的.杨新美(1961)等对病原生活史生物学特性生理分化、寄主范围等方面进行了较多研究.关于病原生态条件的研究,国内报道不多见。本文着重报道作者1980年来有关温度、湿度和酸碱度等生态条件与病原生长发育关系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研究了萝卜蚜和桃蚜秋季迁飞与温度,降雨、风速等因素的数量关系,初步提出了单因素与迁飞量的函数关系式和迁飞量的预测式。绪论我国已知的油菜蚜虫有萝卜蚜[Lipaphis ergsimc(K1tb)]、桃蚜[Myzus β—ersicae(sulz)]和甘篮蚜[Brevicoryne brassicae(L.)]三种。在武汉地区以萝卜蚜和桃蚜占绝大多数。作者于1962年和1978—1982年在武昌用黄盘诱蚜六个年次,鉴定油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