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农学   20篇
综合类   3篇
农作物   5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蔡如桂 《茶业通报》2005,27(2):53-55
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对传统的种茶、制茶、饮茶必然要求有所创新。在发展茶业的系统工程中注入高科技,增加茶产品科技含量,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研制开发功能性茶族新品,发挥茶的多功能特性,是茶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
蔡如桂 《茶业通报》2006,28(2):59-61
当前,国内外市场对安全、健康、环保的有机富硒茶叶需求势头日趋强劲。汉中不仅是“大西北”的“小江南”,而且在地球的同纬度地带先天生态条件优越。大气、水质洁净,土壤天然肥力良好,且是我国第二天然富硒区。硒,是汉中茶区的天赋,茶叶中普遍含有1mg/kg左右的有机硒,富硒茶是全天然的。科学地发展有机富硒茶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3.
茶:静与和     
茶:静与和陕西省镇巴县蔡如桂水,是农业的命脉。石油,是工业的流体。人能活命是因为有帮助心脏跳动的鲜血。一位日本名人说,茶是养生的仙品、延年益寿的神草;在社会活动中,茶是特殊礼仪的道具。更有甚者说。茶是人类社会的血液,是超乎国家、民族、宗教、信仰、语言...  相似文献   
4.
5.
汉中称大西北的“小江南”,自古产茶,具有发展茶叶生产的优越生态条件。至2001年,全市拥有茶园2.19万hm2,比安康市的1.86万hm2超过3333hm2,成为陕西省第一产茶大市。茶区遍及镇巴、西乡、城固、洋县、南郑、勉县、略阳、宁强8县。茶园多座落在汉江南岸和巴山北坡之间的半山丘陵。现有茶园面积80%是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在“茶叶要有一个大的发展,速度再加快”的号召下,大搞“群众运动”建设起来的,已成为产量的主体。汉中的茶叶市场,已由30a前的计划供应到现在的茶叶市场完全放开,由“供不应求”到茶商茶贩比比皆是的“卖茶难”,从卖方市场到…  相似文献   
6.
饮茶和食茶     
饮茶和食茶蔡如桂(陕西省镇巴县秦巴雾毫开发公司723600)饮茶俗语喝茶,一般指饮用冲泡或煮滤的茶叶有效成份溶液;食茶即吃茶,则理解为把茶叶咽下肚子。皖南、浙北、赣东一带,不管路过“行善亭”或止步人户家,都请“吃茶”,其实是请喝茶水,把吃和喝“合二为...  相似文献   
7.
饮茶和食茶     
在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中华大地,有不少地方把饮茶和食茶两个不同的概念混为一谈。生活在荷地祖国的人科,几千年来不仅饮用茶水,也吃茶叶,现代科学证实,吃茶不仅丰富营养,充实和拓宽茶文化领域,而且对人体保健、防病、治病有明显作用。因此,茶不仅是中华之“国饮”,也可能成为中华之“国食”。  相似文献   
8.
蔡如桂 《茶业通报》2001,23(2):14-14
茶文化 ,是自从人类发现“茶”以来 ,在从事“茶业”的创造性劳动与茶叶技艺研究实践过程中 ,产生并被承传、发展的客观物质与人文精神高度结合的产物 ,属茶叶事业的上层建筑。茶文化 ,是人类几千年创造并积累起来的无形资产 ,是全人类的非物质的文化遗产 ,更可贵的是 ,她活着 ,生机勃勃 ,在不断发展 ,不断前进 ,和时代同辉 ,无止境地为人类服务。在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都创造着自己的特色文化 ,内容不同 ,形式不同 ,可谓精彩纷呈 !到目前为止 ,能够被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人种、不同宗教信仰、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  相似文献   
9.
罐罐茶     
蔡如桂 《茶业通报》2001,23(3):32-32
羌族人民多居住在高海拔的产茶山区 ,在高山缺氧的环境中 ,饮茶可以增强人体血液的携氧能力 ,以抗“高山反应”。因此 ,饮茶对羌族人民来说无异米盐。平民百姓饮用的是“粗枝大叶”茶 ,高山沸水又不到 1 0 0℃ ,要溶解茶汁只得“煮饮” ,远古无压力锅、电热水器 ,用的是祖先发明的陶器———罐罐 ,这便是“罐罐茶”的来历。开始是将茶叶投入罐罐中 ,在火上烤热 ,茶香即溢出 ,注入冷水 ,煮沸若干时候 ,滤入酒杯大小的茶盅 ,自饮、待客、聚欢…… ,这种饮茶方法随着茶叶的传播到低海拔的沿海 ,经改进并与本地习俗结合 ,便成为今日的“工夫茶”…  相似文献   
10.
经安康良斌兄电告,惊悉93岁的吾师椽老于99年11月23日上午10时遽然故去,不胜哀伤! 陈椽教授福建惠安籍,第一批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世界知名的一代茶学大师.先后在上海复旦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农业大学从事茶学教育达六十余载,著述超逾百万,桃李遍及五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