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1篇
农作物   1篇
园艺   2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不同灌水次数和施氮量对冬小麦群体动态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明确灌水次数和施氮量对高产冬小麦群体动态和产量的影响,分别于2006-2007、2007-2008年度在保定市和藁城市用当地冬小麦推广品种河农822和石新616研究了不同灌水次数(在保证底墒基础上全生育期灌0、1、2和3水,分别用W0、W1、W2和W3表示)和施氮量(0、112.5和225 kg/ha,分别用N0、N1和N2表示)对小麦群体动态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06-2007年度灌水次数和施氮量对小麦总茎(穗)数的影响较显著.W1、W2和W3的成穗数显著高于W0,W1、W2、W3之间差异不显著.3个施氮水平间各生育时期的总茎数均差异显著,且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大.大部分生育时期不同灌水次数的LAI差异不显著,而不同施氮量的LAI差异显著,N2的LAI显著高于N1和N0.灌水次数对穗数和千粒重影响显著,施氮量对穗数和穗粒数影响显著,以致灌水次数和施氮量对小麦产量的主效应均达到显著标准.4种灌水水平的产量以W3最高,W0最低;3个施氮量中N1产量最高,N0最低.灌水次数和施氮量对小麦产量和各产量构成因素的交互作用显著,W0和W1条件下产量随施氮量增加而提高,而W2和W3条件下N1产量最高,且与N0差异显著.2007-2008年度试验中,灌水次数和施氮量对各生育时期的总茎数、LAI和产量的影响均不显著.根据本研究结果可知,在河北平原地区常年降水(小麦全生育期100 mm左右)和中等肥力条件下全生育期灌溉3次,施氮量为N 112.5~225 kg/ha以及丰水降雨年份和较高肥力条件下全生育期灌溉1或2次,相应地施氮225或112.5 kg/ha,可以分别取得较理想的产量.  相似文献   
2.
 2011 年秋,选取长势一致的4 年生灰毛黄栌(Cotinus coggygria var. cinerea Engl.)组培苗, 喷施不同浓度的赤霉素(GA3)、水杨酸、柠檬酸和蔗糖水溶液,研究其对叶色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 浓度为0.01 mmol · L-1 的赤霉素处理可以推迟灰毛黄栌的落叶期,从而使叶片观赏期平均延后5 d;用浓 度为0.5 mmol · L-1 的水杨酸处理,会使叶片观赏期平均推迟7 d,而浓度为1.0 mmol · L-1 的水杨酸处理, 叶片的观赏期平均提前了3 d;喷施4.8 mmol · L-1 的柠檬酸和200.0 mmol · L-1 的蔗糖溶液,都能显著提高 灰毛黄栌叶片中花青素的相对含量,使叶片更红,并且使叶片的观赏期分别提前了6 d 和9 d。  相似文献   
3.
蔓越桔是一类富含花青素的小浆果,但其花色苷组分及含量尚不清楚。为明确中国目前引进蔓越桔品种的花色苷及遗传多样性特征,本研究以9个蔓越桔栽培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DAD)对其花色苷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同时根据花色苷含量特征对蔓越桔品种进行聚类分析。色谱分析结果表明,9个蔓越桔品种总花色苷含量变化范围为9.140 3~34.620 2 mg/100g,且均含有6种单体花色苷;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品种总花色苷含量以及单体花色苷比例之间均存在差异显著性。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9个品种在相对距离为5的水平上,可将其分成3个类群,第Ⅰ类群为‘史蒂文’,第Ⅱ类群为‘森特维尔’,第Ⅲ类群包含‘博蔓’、‘奥斯通’和‘克劳利’等7个品种,该研究将为蔓越桔品种的加工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以笃斯越桔带叶嫩茎为外植体,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其叶片、茎段等不定芽再生及组培苗瓶内生根壮苗的影响;探索不同移栽技术对组培苗移栽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素(ZT)能够促进叶片、茎段等外植体高效分化出不定芽,联合使用吲哚丁酸(IBA)能够降低增殖系数,使不定芽叶片更绿、茎较粗壮,MWPM+1.0mg·L~(-1) ZT+0.1mg·L~(-1) IBA为最佳不定芽再生培养基;且低浓度的IBA能有效促进组培苗生根,矮壮素(CCC)具有壮苗作用,MWPM+0.5mg·L~(-1) IBA+5.0mg·L~(-1) CCC为最佳壮苗生根培养基;该研究提出的育苗袋辅助移栽技术,使组培苗移栽成活率达到100%,建立了笃斯越桔高效再生体系。  相似文献   
5.
水分和钾肥对冬小麦群体物质生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明确灌水次数和施钾量对高产冬小麦群体物质生产特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分别于2006-2007、2007-2008年度在保定市和藁城市选用当地冬小麦推广品种(‘河农822’、‘石新616’)进行了灌水次数(0、1、2和3水)和施钾量(K2O 0、112.5和225 kg/hm2)的两因素裂区试验。结果表明:2年中越冬期和起身期的总茎数、越冬期的干物质积累量的方差不同质,其它各生育时期的总茎数、干物质积累量、籽粒产量及3个产量构成因素均方差同质。2年综合分析,4个灌水水平中以W2中后期的总茎数最多,而W3的总茎数下降;干物质积累量也随灌溉次数增加而增大,但不同时期不同灌水水平间干物质积累的差异显著性不同,总的趋势是不灌水的W0处理最低,W3处理最高;随着灌溉次数的增加,产量及3个产量构成因素的值均有所增加,但各个参数增加的幅度不同。由于3个产量构成因素相互作用,总的看来,W2产量最高,W0最低。生育中后期的群体总茎数、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及各产量构成因素均随施钾量增加而增加。不同施钾量水平比较,仅K0与K1的穗粒数差异不显著,而3个施钾量水平之间的其他产量构成因素及籽粒产量都是两两之间差异显著。由此可见,增施钾肥可以全面改善小麦的群体物质生产和产量构成因素,从而提高产量。综合本研究结果,在保证底墒基础上全生育期灌拔节期和抽穗开花期2次水,在氮磷配合适宜条件下施用K2O 225 kg/hm2,可以基本满足目前高产、超高产对水分和钾肥的需求,实现高产节水的双重效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