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3篇
农作物   4篇
  202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生物技术在水稻超高产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水稻单产潜力在经历了矮化育种和杂交水稻两次重大突破后,出现长期踌躇不前。水稻育种学家正在积极探索利用新种质、新技术,提高水稻单位面积的产量。水稻基因组测序计划的实施和完成,水稻高密度分子标记连锁图谱和各种近等基因系群体的构建,重要农艺性状的QTL不断被精细定位,越来越多的重要发送的基因被克隆及功能分析,转基因技术的广泛应用,功能基因组学迅速地发展,这些为研究复杂农艺性状的分子机理提供机遇,也为生物技术、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技术广泛应用于水稻品种改良,实现水稻高产、优质、广适应性综合性状改良取得重大突破提供了新契机。  相似文献   
2.
依据两优1193父母本的特征特性,进行不同的播期、移植密度、"九二○"使用方法等试验,探讨了其高产制种技术,主要为适时(6月初)播种、合理密植(母本13.3 cm×13.3 cm)、科学施肥、巧调花期、科学使用"九二○"、防治黑粉病.  相似文献   
3.
根据单穗结实率的高低,将籼型两用系1103S春繁群体内的穗子分为3类,A类穗结实率〈10.0%,B类穗结实率〉10.1%,但〈30.0%,C类穗结实率〉30.1%,A类穗比例大小与群体平均结实率及春繁产量高低呈极显著负相关,而C类穗比例大小与后两者呈极显著正相关,在泸州,将1103S温度敏感期安排在5月中下旬,是提高C类穗比例的关键,在此基础上采取增大种植密度,始穗期喷施30g/hm^2GA3。  相似文献   
4.
抗虫棉的若干性状和利用价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类转基因抗虫棉和4个不同类型的推广品种为材料,于2002~2003年,对各供试材料的经济性状、农艺性状、早熟性和抗红铃虫性等进行了全面鉴定。比较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重复3~4次;抗红铃虫鉴定试验在网室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抗虫棉尤其是抗虫杂交棉丰产稳产性好,在较一般棉田减少化学治虫70%左右条件下仍能获得高产,比非抗棉推广品种增产极显著。抗虫棉的纤维品质优良,抗虫性强,早熟性好,培育和推广抗虫棉品种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根据单穗结实率的高低,将籼型两用系1103S春繁群体内的穗子分为3类:A类穗结实率<100%,B类穗结实率>101%,但<300%,C类穗结率>301%。A类穗比例大小与群体平均结实率及春繁产量高低呈极显著负相关;而C类穗比例大小与后两者呈极显著正相关。在泸州,将1103S温度敏感期安排在5月中下旬,是提高C类穗比例的关键。在此基础上采取增大种植密度,始穗期喷施30g/hm2GA3等措施,能显著增加春繁产量。  相似文献   
6.
优质杂交稻珞优8号高产轻简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珞优8号在鄂南咸宁市咸安区红黄壤条件下进行大面积少土盘式育秧机插和塑料软盘营养土育苗抛秧轻简栽培试验示范,通过强化壮秧培育和大田水肥及化学调控配套技术,2种栽培方式大面积示范田分别可产稻谷9.84和11.01 t/hm2,增施分蘖肥的抛栽核心田达到12 t/hm2的高产.对2种轻简栽培技术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改进措施.总结了2种轻简栽培技术的要点.  相似文献   
7.
以2类转基因抗虫棉和4个不同类型的推广品种为材料,于2002~2003年,对各供试材料的经济性状、农艺性状、早熟性和抗红铃虫性等进行了全面鉴定。比较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重复3~4次;抗红铃虫鉴定试验在网室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抗虫棉尤其是抗虫杂交棉丰产稳产性好,在较一般棉田减少化学治虫70%左右条件下仍能获得高产,比非抗棉推广品种增产极显著。抗虫棉的纤维品质优良,抗虫性强,早熟性好,培育和推广抗虫棉品种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近年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选配的三系杂交水稻表现出优质、高产、广适应性、高效等特点,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实验室以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系统为材料深入研究了红莲型细胞质雄性系的不育、育性恢复及水稻核质互作的分子生物学基础,与此同时,强化了优质高产广适应性红莲型杂交稻选育及其产业化。本文总结了红莲型杂交稻研究的主要进展。  相似文献   
9.
<正>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与世长辞,举国同悲。袁隆平院士去世后,在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门前的阶梯上,摆满了师生们向袁隆平院士吊唁的鲜花。袁老逝世第七天,武汉大学举办袁隆平院士追思会,缅怀国士,寄托哀思,传承精神,砥砺前行。武汉大学与袁隆平院士的不解之缘,还要从朱英国院士说起。一、缘起杂交水稻,共同推动杂交水稻研究上世纪70年代初,国家科委把杂交水稻列为全国重点科研项目,组织全国协作攻关。袁隆平将“野败”材料分发到全国10多个省、市的30多个科研单位,武汉大学正是其中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朱英国作为湖北三系杂交水稻协作组组长,与袁隆平很早就认识,两人亦师亦友,经常一起开会、交流、学习,共同研究技术难题。由此,武汉大学与袁隆平院士和杂交水稻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