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8篇
农学   11篇
  13篇
综合类   44篇
农作物   16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川农30是笔者根据四川盆地麦区的气候生态条件、小麦种植制度、小麦温光反应类型多样性及其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规律,经10多年努力育成的四川省第一个早播早熟型小麦新品种,于2016年9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第八届第六次会议审定,审定编号:川审麦2016010。川农30的最适播种期比四川盆地麦区传统小麦品种提前了20d左右,可在10月中旬播种,其产量潜力达到了传统小麦品种的最高水平,成  相似文献   
2.
<正> 杨家河小流域,紧靠丰都县城,流域面积9.07km~2。流域内植被稀少,治理前林草面积176.3hm~2,仅占幅员的19.4%;年均降水量1066mm,60%以上集中在汛期,日最大降雨量93.3mm;该流域水利灌溉条件较好,共有水利设施18处,其中小(二)型水库1座,山平塘16口,蓄引水总量37万m~3,有效灌溉面积174.5hm~2。  相似文献   
3.
应用^Zn示踪技术,研究了微量元素锌在植物-土壤中的吸收转移及再利用。结果表明:无机态^Zn施入不同类型的土壤(正常土和缺锌土)后,植物(玉米)对^Zn的吸收利用率差异极显著,分别为2.04%和2.74%,有88.84%^65Zn残留于土壤和8.77%65Zn淋失。残留于土壤中的^65Zn只有0.14%被下茬作作物(大麦)再利用,而大部分则不被根系吸收利用。本文对微量元素锌肥的安全使用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3种黄连叶片表皮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三角叶黄连、峨嵋黄连、味连等3种黄连的叶片气孔长度、气孔指数、气孔密度及气孔周围细胞数等表皮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3种黄连叶片上下表皮细胞形状均为不规则型,叶片上表皮细胞垂周壁以波纹型为主;叶片下表皮细胞垂周壁有深波纹型、波纹型和浅波纹型,其中三角叶黄连以深波纹型为主。3种黄连叶片气孔分布在下表皮,属于无规则型。SSR测验气孔长度、气孔指数、气孔密度及气孔周围细胞数等均表现种内差异性比种间差异性大。  相似文献   
5.
对硬粒小麦 -簇毛麦双二倍体纯系的簇毛麦染色体C -显带研究表明 ,纯系中每一条簇毛麦染色体的带型及分布具有相当的稳定性 ,为簇毛麦染色体导入小麦后进行鉴定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双二倍体纯系中的簇毛麦与自然群体中簇毛麦染色体的带型比较发现 ,尽管带型有一定的可比性 ,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自然群体的簇毛麦染色体带型多态性远大于纯系 ,特别是 3V和 7V染色体 ,发生了较大变化。因此该结果表明 ,把簇毛麦种质导入小麦后 ,为了对导入的簇毛麦染色体或片段进行准确的鉴定 ,最好采用双二倍体纯系作为供体亲本  相似文献   
6.
利用“单株植物C-带技术”,对6x小簇麦与普通小麦的杂种F2和回交BC1 世代的染色体结构进行观察,研究了簇毛麦染色体在杂种后代中的传递行为.结果表明,在大多数杂种组合中,簇毛麦染色体通过雌配子的传递行为是随机的,并显著高于通过雄配子的概率,但在含有小麦亲本‘J-11'的杂种组合中情况不同,簇毛麦染色体在这个杂种组合中通过雌、雄配子的传递率都是随机的.说明簇毛麦染色体的传递受杂种F1中小麦亲本的影响,推测在小麦亲本‘J-11'中可能存在一个影响簇毛麦染色体通过雄配子传递的基因.单个簇毛麦染色体的传递与6x小簇麦作为父本或母本有关.通过雌雄配子传递中,以4V 和7V染色体的传递频率最高,而3V的传递频率最低.本研究结果表明,在用6x小簇麦作为桥梁转移簇毛麦有利基因,创制杂种F1时,最好以普通小麦为父本,并且F3和BC1F2 是关键的选择世代.  相似文献   
7.
不同成熟度玉米种子活力的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玉米自交系48-2和杂交种正红311为材料,应用标准发芽试验法和电导率法研究了不同成熟度玉米种子的活力差异。结果表明,随着种子成熟度的提高,种子活力指数显著提高,电导率则呈降低的趋势。繁殖自交系48-2亲本时,以授粉后50 d采收为佳;而生产正红311杂交种子,则授粉后45d收获即可。  相似文献   
8.
2,4D、KT对小麦成熟胚愈伤组织形成、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小麦新品种川农 17、12成熟胚为外植体进行离体培养 ,结果表明 :2mg/L 2 ,4 D有利于胚性愈伤组织形成 ,5mg/LKT有利于植株再生 (两品种植株再生率分别为 73 6 3% ,89 4 7% )。高浓度 2 ,4 D(4~ 8mg/L)虽不影响成愈率 ,但抑制植株再生。这种抑制作用能被KT拮抗。而KT的这种拮抗作用在 2mg/L 2 ,4 D条件下不能体现。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以二棱形和六棱型两个大麦品种为材料,应用^14C示踪技术,对大麦各生育期^14C光合产物在各器官中的分配、财分配及其干物质积螺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试验表明:1.不同生育期光合产物的根本与再分配方式不同,分蘖和拔节期光合产物主要用于根系、茎叶的生长,只有13.5%,8.95%分配到籽粒中,抽穗和灌浆期光合产物主要用于籽粒育实和灌浆,分别有47.2%和48.1%,72.1%和88.1%分配到籽粒。  相似文献   
10.
对初级六倍性硬粒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与来源于四川的三个地方品种(系)和一个栽培普通小麦品种(包括ph1b中国春小麦)所形成的杂种F1在减数分裂中期I的配对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麦亲本不同,杂种F1之间的染色体配对存在明显的差异。四川的地方品种群体中可能存在pH或类似于ph的基因,促进染色体的配对,另外,在杂种F1(AABBDV)中,单倍性染色体组D和V的存在部分地扰乱了A和B染色体组的同源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