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1篇
  2篇
综合类   22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是一种重要的病原卵菌,能产生大量的RxLR效应分子帮助病原菌定殖。前期实验证明RxLR504效应分子能够抑制INF1引发的细胞死亡,并证实囊泡分选蛋白(VPS)与其相互作用。本文借助VIGS tool在线工具设计靶标基因沉默片段;利用烟草脆裂病毒(TRV)介导的基因沉默技术(VIGS)沉默本氏烟靶标基因;提取沉默样品叶片组织RNA,构建c DNA文库;利用qRT-PCR检测靶标基因表达水平;在沉默植株叶片上表达RxLR504,24 h后接种INF1,观察病斑症状。结果表明:本氏烟中设计沉默片段长度为300 bp,构建c DNA文库质量较高;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沉默植株中靶标基因表达水平下降86.2%,与对照相比差异性显著;接种实验证明RxLR504在沉默植株与对照植株上均能抑制INF1引发的细胞死亡。RxLR504与VPS互作不影响其抑制INF1引起的细胞坏死,为进一步揭示病原物利用植物靶标基因抑制植物免疫从而促进自身寄生的机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
就大豆疫霉根腐病菌(Phytophthora sojae)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olygalacturonase,PG)活性对其致病力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受试致病性菌株在接种复壮后PG活性明显高于复壮前的PG活性;致病性菌株的PG活性显著高于非致病性菌株PG活性;受试菌株的PG活性均在培养后第7天达到峰值。综上所述,PG活性的高低与大豆疫霉根腐病菌的致病力强弱有一定的关系,是该病菌的一种起致病作用的细胞壁降解酶。  相似文献   
3.
生物入侵破坏入侵地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和稳定性、阻碍农林牧渔业生产、危害人类健康。我国已成为外来生物入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现有402种入侵植物。菊科、豆科、禾本科构成我国外来入侵植物的主体,其中菊科入侵植物约有107种,广泛分布于我国各省(区)。菊科入侵植物因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如生长发育快、成熟早、种子产量高且易于传播等)而具有高度的入侵性。本文综合分析了国内外38篇共211个关于菊科入侵植物对土壤氮素含量影响的案例。结果发现,菊科植物入侵后,85%以上的案例中土壤总氮、铵态氮、硝态氮等氮素含量显著(P <0.05)增加,其中紫茎泽兰(Ageratina adenophora)对土壤氮素含量的影响最大。菊科植物入侵可通过释放化感物质、分解凋落物和改变土壤氮循环微生物种类和数量来改变土壤氮素含量,从而对本地生态系统的氮养分资源造成极大影响。土壤氮是限制植物生长的最主要因素,通过研究菊科入侵植物对土壤氮素含量的影响能帮助理解土壤氮在入侵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完善外来植物的入侵机制。  相似文献   
4.
大豆疫霉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spg1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疫病严重影响我同及世界各国的农业生产,为探讨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在大豆疫霉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采用PCR的方法从大豆疫霉菌中克隆了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spg1基因,并利用RT-PCR法对其在大豆中的表达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豆疫霉菌pspg1基因开放阅读框长1236 bp,编码一个长412氨基酸的蛋白质.对其进化关系进行分析,发现该基因与其它卵菌的pg基因亲缘关系最近,形成一个独立的分支.RT-PCR分析表明:pspg1基因在接种大豆疫霉菌的大豆下胚轴中大量表达,而在健康大豆下胚轴中未检测到.克隆了大豆疫霉菌pspg1基因,并发现该基因在大豆疫霉菌侵染大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通过与植物互作调节植物的免疫反应,进而引起植物感病。前期实验证明辣椒疫霉效应分子RxLR19781与本氏烟(Nicotiana benthamiana)热激蛋白90(NbHSP90)可以发生相互作用。利用RT-PCR技术从本氏烟中克隆得到基因NbHSP90,通过农杆菌介导的瞬时表达技术,验证NbHSP90在辣椒疫霉侵染本氏烟过程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NbHSP90基因的c DNA序列全长1005 bp,编码含334个氨基酸的蛋白质,不含信号肽,无跨膜结构,具有典型的HATPase保守结构域和C端基序MEEVD。瞬时表达结果表明,NbHSP90能显著减弱辣椒疫霉在本氏烟中的定殖。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阐明辣椒疫霉效应分子RxLR19781靶向本氏烟HSP90促进自身侵染的分子机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致病性和非致病性辣椒疫霉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辣椒疫病病土和病株上分离鉴定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得到11个致病性和11个非致病性菌株。利用RAPD分子标记对其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受试致病性和非致病性辣椒疫霉菌株分别聚为1个组,但其中3个非致病性菌株与致病性菌株聚为1个组。ITS序列分析发现,受试致病性和非致病性辣椒疫霉菌株分别聚为1个组,但是非致病性辣椒疫霉菌的遗传多样性比致病性的高,这说明致病性菌株可能是单系群起源。此外,在辣椒疫霉菌的遗传表型和地理来源方面,致病性和非致病性辣椒疫霉菌之间不存在任何关系,这表明辣椒疫霉菌的起源并不单独依赖其地理来源。  相似文献   
7.
张军  耿小雪  程微  刘婧敏  孙文秀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3):11638-11639,11674
[目的]探讨2-十三烷酮、槲皮素和单宁酸3种植物次生物质与杨扇舟蛾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的关系。[方法]用0.01、0.10和1.00 mg/ml浓度的2-十三烷酮、槲皮素和单宁酸处理的杨树叶子分别饲养杨扇舟蛾幼虫,测定喂饲后72 h内杨扇舟蛾虫体GSTs的活性。[结果]低浓度的2-十三烷酮和槲皮素对杨扇舟蛾体内GSTs活性有抑制作用,且随着浓度升高,杨扇舟蛾体内GSTs活性又略有回升,具有一定的诱导作用;而单宁酸的浓度越大,杨扇舟蛾体内GSTs活性越低,不存在诱导作用。[结论]为杨扇舟蛾的有效防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筛选有效的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复合引诱剂,通过室内试验测定异色瓢虫聚集信息素(-)-β-石竹烯、蚜虫利它素(E)-β-法尼烯和吲哚、邻氨基苯甲酸甲酯等6种植物挥发物成分对异色瓢虫成虫的最佳引诱浓度,分别以最佳引诱浓度(-)-β-石竹烯和(E)-β-法尼烯为核心与诱虫活性较强的其他5种植物挥发物成分最佳引诱浓度混配成二元或三元配方,通过室内趋性试验对配方进行筛选,并通过大田诱捕试验测定所筛选的配方对异色瓢虫的实际引诱效果。结果表明,异色瓢虫雌雄成虫对不同浓度8种单体化合物的选择反应率存在差异,多数化合物在低浓度(1μg/mL)时对异色瓢虫成虫表现出较强的引诱作用。在15个配方中,(E)-β-法尼烯+邻氨基苯甲酸甲酯(配方7)、(-)-β-石竹烯+(E)-β-法尼烯+邻氨基苯甲酸甲酯(配方12)对异色瓢虫雌成虫有显著的引诱效果;(E)-β-法尼烯+吲哚(配方6)、配方7、(-)-β-石竹烯+(E)-β-法尼烯+吲哚(配方11)和配方12对异色瓢虫雄成虫有显著的引诱效果。浓度为0.01 mg/mL和1 mg/mL的配方7以及浓度为1 mg/mL的配方12对异色瓢虫成虫...  相似文献   
9.
为分析催化四联体中关键氨基酸突变对黄鳝醛酮还原酶活性的影响,本研究利用重叠PCR技术对黄鳝Eakr基因进行了A81K定点突变,将突变基因亚克隆至p ET-28a(+)构建了重组表达载体。重组载体转化BL21(DE3)菌株后经IPTG诱导,镍离子柱亲和层析获得了突变型蛋白(EakrA81K);以NADPH为辅酶,分析了突变型蛋白EakrA81K的底物谱,并比较了野生型(Eakr)和突变型蛋白(EakrA81K)对不同底物的还原活性;最后,以甲醛为底物比较了野生型和突变型蛋白的最适反应温度和最适p H。结果表明:EakrA81K对醛类物质以及中长链酮类物质具有较高的还原活性,而对醇、糖、酸类物质没有明显活性;A81K位点特异突变使得黄鳝醛酮还原酶和底物之间的亲和力显著增加,并提高了酶对大部分底物的还原活性;突变稍降低了黄鳝醛酮还原酶的酸度耐受能力但提升了该酶的温度耐受能力。这暗示着黄鳝醛酮还原酶Eakr的81位氨基酸在底物识别上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实现羊肉新鲜度的无损、实时、可视化检测,及建立可靠的预测模型,将花青素纳米纤维智能标签应用于市售温度(10±2 )℃储藏下的羊肉,并测定了智能标签的微观结构和胺敏感性,以及羊肉储藏过程中的新鲜度指标(感官品质、挥发性盐基总氮含量(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TVB-N)、pH值、菌落总数、酸度/氧化力系数)和纤维膜的色差。结果表明:花青素纳米纤维膜呈淡粉色,由250 nm左右的均匀纤维丝组成,具有胺敏感性;羊肉的各新鲜度指标指示其在储藏72 h时已腐败变质,同时纤维膜由粉色变为白色;相关性分析表明纤维膜色差与各新鲜度指标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并建立了准确率为88.2%的色差对TVB-N的预测模型(R2=0.967)。综上所述,羊肉新鲜度的无损、可视化和实时检测可通过花青素纳米纤维智能标签实现,且根据标签颜色即可初步预测羊肉新鲜度级别,为解决肉类安全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