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1篇
综合类   5篇
农作物   5篇
  2012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9年在259.06万亩水稻生产中,推广综合丰产技术单产达542.4公斤,比前3年增长14.58%,其配套技术是:全面推广模式化栽培;扩大杂交中籼面积;推广施用多效唑和粉锈宁等农业生物新技术;应用源库关系理论指导后期用肥,并实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相似文献   
2.
3.
在大面积杂交稻以亩产500千克为目标的栽培实践中,传统的施肥原则是“前足、中控、后补”,基蘖肥与穗粒肥的比例一般为9:1,丰产方为8:2。这种施肥方式形成的群体,其特点是发苗早,穗数足,中期难控住,无效生长过多,穗型不大,后期养分亏缺,易早衰,因而影响了杂交稻大穗优势的发挥,不利于水稻产量的进一步提高。近两年,我们在改进大面积施肥技术的同时,进行了前后期肥料不同配比试验,明确了杂交稻高产最佳肥料运筹方式。  相似文献   
4.
献改优63是杂交稻中的一个强优势组合。我市1988年试种51.4亩,平均单产607.5公斤,比邻近田块的汕优63增产48.5公斤,增产幅度为8.7%。1989年示范2162亩,平均单产达629.5公斤,比汕优63亩增53.5公斤,增产幅度为9.3%。同时出现了一批高额丰产方,单产在650公斤以上的百亩方有7个。兴化市钓鱼乡丰产方面积101.5亩,单产达780公斤。现将高产栽培策略和综合配套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我市杂交中籼近年来种植面积扩大到310万亩左右,占水稻面积49.0%,总产15.73亿公斤,占水稻总产的53.2%,单产507.5公斤,比常规中籼单产高11.2%。为了进一步挖掘杂交中籼的增产潜力,我们在试验研究和总结高产攻关田技术经验的基础上,推广应用了以利用优势分蘖为主要内容的大苗栽培技术。近三年的生产实践表明,杂交中籼利用大苗栽培技术,由于播期适当提早,可以使生育期延长,移栽时群体基数较大,栽后能在较短时间内建成高光效群体,其抽穗灌浆期又正处于较佳的温度条件下,有利于充分利用温光资源。同时,由于把分蘖利用的界限适当提前,不仅可以增加…  相似文献   
6.
杂交中灿稻高产施肥方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生物钾肥是河北省科学院研制的一种新型增产菌剂,它能促使土壤中缓效性钾向速效钾转化,增加对作物的钾素供应。但它在水稻生产中的应用效果、应用方法等目前尚缺乏充足的定性的资料。本试验设拌种、大田基施、追施不同数量生物钾肥及施用氯化钾等处理,以不施钾肥为对照。结果表明,生物钾肥与氯化钾均有一定的增产效果,其主要作用在于增穗、增粒。生物钾肥以每亩大田基施500克效果最好,其产量略高于亩施氯化钾10千克的处理。用于拌种增产效果不大。  相似文献   
8.
献改优63是近年来脱颖而出的中籼强优组合。该组合的栽培应采取稳定穗数、主攻大穗、增加总颖花量的高产策略,按其分蘖的成穗规律和穗、粒的最佳组合建立高产群体,抓好培育多蘖壮秧、适期播栽、合理施用穗粒肥等措施,并注意克服薄弱环节,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确保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9.
在孕穗期或抽穗期根外喷施强力增产素或车产灵,结实率平均增加4.2个百分点,千粒重增加0.91~1.08克,单产提高9.4%;施用磷酸二氢钾,结实率增加3.6个百分点,千粒重增加0.80克,单产提高5.6%。增产的原因在于后期营养充足,光合条件改善,叶片功能期延长,弱势花充实度提高,结实率、千粒重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0.
水稻叶角的激素调控及其作用途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品种和肥料处理的叶角与内源激素含量存在下列关系:玉米素含量低,赤霉素含量高时叶片披垂、叶角较大:而玉米素含量高、赤霉素含量低时叶片挺立、叶角较小。施用外源玉米素、赤霉素对叶角的影响验证了这一结果;施用生长素及多效唑、三碘苯甲酸亦显著影响叶角。各处理叶成分、叶结构与叶角的关系表现为:当叶结构物质和贮藏物质含量高、叶机械组织发达时叶角较小;反之叶角较大。根据内、外源激素作用的一致性可以认为:激素通过叶结构物质、叶机械组织的变化而影响叶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