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9篇
综合类   1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我县从1975年开始应用冷冻精液改良黄牛,1978年开始使用颗粒精液。在生产实践中,我们根据需要改制了冻精提漏,使解决冻精液真正做到稳、准、快,保证了冷冻精液的质量,受胎率逐年提高。我们认为这是简单、适用的好方法,值得提  相似文献   
3.
<正> 决策论和对策论都是决策人经过周密思考,选择最佳策略方案,来解决客观世界中诸矛盾的一种数学理论和方法。使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得到理想的结果,其中包括社会效应、生态效应和经济效益。两者之间所不同的是决策论中的决策人根据外界条件(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不同,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选择一个最佳方案,强调的是决策  相似文献   
4.
1 前言湘南试验区是“八五”国家农业科技攻关项目“南方红黄壤丘陵低产地综合治理研究”中的专题试验区。茶叶作为湘南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茶树的抗旱栽培是该试验区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湘南试验区及其所在的祁阳县山地面积大,可垦荒地多,位于中亚热带气候区,温热多雨,本应适宜茶树生长,然而长期以来茶园布局分散,管理粗放,茶叶产量低,品质  相似文献   
5.
滇中高原气候资源与水稻,小麦生长的协调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滇中高原光能资源丰富,不仅表现在太阳辐射量高地我国东部平原丘陵谷区,而且辐射强度大,是水稻、冬小麦等作物的高产基地。一年热量资源较充足。但温度年较差小,冬暖夏凉,一年四季有种植小麦,是滇中高原小麦气候生态的一大特点。夏季高温强度不大,水稻冷害突出,以致滇朱宜引 国大部分稻区的水稻品种,应重点培育适应本地区的高产耐寒品种。全年降水量适中,但干季降水量只占全年总降水量的10-15%,湿季为85-90%  相似文献   
6.
江南红壤丘陵区地处长江中下游南部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农业气候的基本特点有(1)水热资源总量丰富,光资源总量偏低;(2)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匀,春季和初夏雨涝,伏秋干旱,水热同季不同步,光温降水不协调;(3)光温降水的年际变率大,气候灾害多,农业生产波动性大春季。春季和初夏持续过量的阴雨洪涝对春播作物的立苗和生长不利,亦是导致该区冬季农业薄弱的主要障碍。  相似文献   
7.
<正> 一、黄淮地区的气候资源概况黄淮地区系指黄河以南,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主要包括河南省陇海铁路以南的平原,安徽省淮北,江苏省徐淮地区以及山东省鲁西南。本文所研究的范围也包括河南省南阳盆地。由于黄淮地区位于我国北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区,所以本区内热量、水分、光能等气候资源属南北方过渡类型。全年太阳辐射总量从南向北为115——125千卡/平方厘米,全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积温从北向南大致在5100-5500度-日之间。年总  相似文献   
8.
“中棉所10号”引种与气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引言“中棉所10号”系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选育而成的丰产、优质、特早熟棉花新品种。1983年已扩种到500万亩左右。今年又在鲁南、鲁西、冀南、河南等地得到大面积推广。从目前推广趋势看,还将向全国扩展。我国哪些棉区能够适宜这一品种的引种,是有关单位十分关心的问题。本文试图分析棉花生态气候特征和我国各棉区棉花生长期间气候条件,来探讨我国各地区引种“中棉所10号”的可能性,以避免盲目扩种和引种造成的浪费,并尽快地使“中棉所10号”得到推广,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中棉所10号”是在河南豫北棉区培育而成,是目前豫北粮棉一年两熟地区夏播理想  相似文献   
9.
我国气候生产力的光资源分布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我国著名的气候学家竺可桢,1964年从气候的角度探讨了粮食生产的潜力,根据太阳总辐射能推算出长江下游、华南地区理论上的水稻产量。龙斯玉于1976年发表了“我国的生理辐射分布及其生产潜力”,文中计算出生理辐射能利用系数分别为2%、5.1%、10%的气候生产潜力以及农业界限温度大于0℃、5℃、10℃期间的生理辐射和光能生产力,涉及到不同的热量条件对利用光能的限制。1978年黄秉维从理论上推导出计算光合潜力的简单的方法,即某一地区的太阳辐射值乘以一常数,便是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