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9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常谈论中日文化交流,时间大多集中于汉朝之后,特别是唐朝以后;内容集中在文字、文学、艺术、宗教等方面。然而,中日文化交流从农学角度,特别是稻作文化的传播,应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早期文化。日本考古学家原先坚持认为日本的稻作始于弥生时期,距今约2200—2300年。1978年在九州板筑遗址第十层发现了稻作文化成分与余苏型陶器,这些稻作文化成分包括有水闸的灌溉水稻田、石镰、木锄等。按中村(1979)的研究,这个遗址的稻粉出现在深达地表以下290厘米处,地表以下200厘米处水稻花粉占禾本科花粉60%。葛原等利用植物蛋白石分析法,…  相似文献   
2.
迟熟中粳农桂早3-7,是用农垦58与桂花黄杂交选育而成.1971年初步选育成农桂早3号,1973年在省区试中产量名列前茅,但种性还不稳定,穗期耐寒性差,且极易感染稻瘟病.1973年进一步采用系谱筛选法选育,从迟栽发病田选单穗160个,经室内考查留43穗.1974年单本迟栽(8月8日栽)和重施肥料,人为地造成后期冷害和诱发稻瘟病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太湖地区三麦生产上有机肥料施用量不断减少,氮素化肥用量显著增多,导致土壤氮、磷、钾要素严重失调,氮素化肥效果急剧下降.加上稻麦连年重茬和栽培不当等原因,麦田杂草危害严重.这些问题极大地影响本区三麦产量的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4.
1979年,两熟制试验在较肥沃的鳝血黄泥土上进行,土壤有机质含量3.46%,全氮0.174%,全磷0.18%,速效磷37.5ppm,速效钾67ppm。三熟制试验田为黄泥土,有机质含量2.7634%,全氮0.1779%,全磷0.170%,速效钾49ppm。试验分“V”字型、片仓氏、一哄头(对照)三种施肥法。一哄头为二次重复,其他均为三次重复。顺序排列,小区面积两熟制18.2×15尺(0.046亩),密度3×5寸,每亩4万穴;三熟制19.2×12尺(0.038亩),密度3×4.5寸,每亩4.4万穴。品种均为广陆矮4号  相似文献   
5.
长江下游的生态条件,小麦动穗原始体分化具有极大的潜力,存在着攻大穗争粒多夺高产的可能性。本项研究,通过对小麦的颖花的分化、成长、结实观察,明确选用大粒饱满种子,改撒播为条播,实现早播、早苗,争取牡苗、早蘖,增施有机肥料,实行重前控中补后施肥法,是减少颖花退化,提高颖花成长、结实的有效途径。小麦的产量是由穗数、粒数、粒重构成的。近年的小麦高产栽培实践表明,在合理穗数的基础上,主攻大穗,保花增粒,提高粒重,才能在产量上有所突破;而争粒是小麦继续高产的关键。小麦的籽粒是着生在复总状花序的小穗上,因为是无限花序,颖花的分化比较多,但结实率都比较低。为了掌握和充分发挥这一生物学特性,为小麦高产服务,作者于1979~1982年在吴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开展花分化、成长、结实的观察研究,以明确不同技术措施与成粒之间的关系,为大面积生产改大穗提供依据。现将观察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一) 文化一词,派生于拉丁语,它原来的意义是人在改造外部自然界使之适应满足食住等需要的过程中,对土壤、土地的耕耘、加工和改良.后来才发生转义.  相似文献   
7.
苏州农业开发历史悠久,集约化水平和商品率较高,劳力资源丰富,农村经济实力雄厚,城乡关系密切,完全具备了贸工农的生产结构。即在满足国内市场的同时,按出口贸易需要来发展农产品加工,按加工需要来发展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8.
中国式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思考与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粟嘉 《农业考古》2000,(1):85-93,98
农业现代化,一个诱人而梦寐以求的目标,已经刻不容缓地摆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广大农村干部和当今现代农民的面前。 农业现代化,一个内涵深刻而广泛的名字,困扰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乃至农村经济的提高。 农业现代化,随着社会的前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其内涵、目标和认识,在不断地演变、深化和延伸。 农业,作为人类谋求生存和发展的产业,在辞别了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和应用铁制农具、畜力为代表的传统农业后,与现代工业、科学技术结合发展起来的近代农业,经历了机械化、化学化、绿色革命为中心的三次革命,世界农业生产取得了前所未有…  相似文献   
9.
历史的和现实的实践证明,改革耕作制度,增加复种指数,是增产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一条途径。而一种耕作制度的形成,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运用适当的耕作技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逐步形成,在社会需要的前提下,逐步巩固。苏州地区耕作制度的形成、发展,正是与一定的历史条件,自然资源,栽培技术水平以及社会  相似文献   
10.
黄粟嘉 《农业考古》2006,(4):40-43,51
徐福不仅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先行者,也是中国文化在国际上传播的先行者。为了庞大东渡队伍的生存,与当时日本的当地人一道,推广栽培水稻,所以更是传播稻作文化、推广水稻栽培技术的先行者。徐福不仅是一位国际主义的文化传播者,而且也是中华民族的友善使者、和平使者。所以,他不像西方学者威尔斯、彼·肯姆等所说的,最初航海者皆以劫掠为事,是在扩张和贪欲推动下策划的。为此,日本人民为了纪念这位国际主义的友人,在日本各地作为神来供奉,在佐贺县诸富町的金立神社作为食神、水神、农业之神供奉着,当地人们相信是徐福将种稻技术从中国带到日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