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6篇
  2021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本设计包括:在相似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含有修正系数的经验设计公式,经过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回归旋转试验和利用计算机优化构造模型风机和“典型风机”寻找出修正系数与结构参数的变化规律,阐述了横流风机设计中的结构问题和设计步骤。  相似文献   
2.
以CH-63和TH-16 2个致病性差异显著的稻瘟病菌株为材料,在氮胁迫培养条件下进行液体培养,经培养2d后,采用铵盐沉淀及透析纯化提取稻瘟病菌培养滤液中的致病性分泌蛋白.以24个IRRI水稻抗稻瘟病单基因系和普感品种丽江新团黑谷(LTH)的成熟种胚为材料,诱导愈伤组织并构建水稻悬浮细胞系.以构建成功的感病品种LTH和抗病品种IRBL-9的水稻悬浮细胞系为材料,接种稻瘟病菌致病性分泌蛋白并对活性氧浓度变化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感病与抗病品种在接种前12 h均出现活性氧迸发,且均出现2个峰值.比较稻瘟病菌株TH-16和CH-63分泌蛋白接种IRBL-9与LTH后H2O2浓度变化特征,发现分泌蛋白致病性强弱与H2O2浓度变化呈正相关,CH-63产生的强致病性分泌蛋白引起活性氧浓度的快速增加.TH-16产生的弱致病性分泌蛋白接种IRBL-9与LTH后活性氧浓度则增加不明显.上述研究对于深入了解稻瘟病菌与水稻之间的相互识别、信号传导和应答过程,阐明水稻对稻瘟病菌的抗性机制、水稻与稻瘟病菌互作的分子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明茶树菇有性生殖内在分子机制,包括交配极性转换产生的同核体出菇问题。以茶树菇YSG同核体子代为实验菌株,依据基因组注释信息,利用嵌套引物验证B交配位点,设计引物扩增同核体群体,获得的扩增谱与菌株交配型进行比对。结果表明:(1)同核体培养后出现3种类型,菌丝型、无盖型和菌柄型,后两种为畸形子实体,不进行有性生殖;(2)依据交配位点B设计的引物扩增谱显示,B交配位点完整遗传到子代菌株中,没有观察到重组事件发生;(3)交配型分析显示,该B交配位点决定菌株的交配型,没有新的交配极性出现。本研究推断供试菌株茶树菇YSG同核体只包含一个B交配位点,结果与已报道的3个亚位点不同。这些结果差异是否由于类群差异造成,还需要更多的出菇实验及交配位点鉴定予以确认。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以及二次正交旋转试验,对单出风道贯流风机结构参数进行了研究,得出当叶片外切角β_2=11°时具有较高性能指标的结论,从而扩展了叶片外切角研究范围,并提供了模型风机及其特性曲线。  相似文献   
5.
6.
微量输送装置由料斗和激振装置两部分组成。本文采用整流激振电磁振动方式通过对装置的动力分析计算,确定了铁芯型式,截面积以及线圈匝数和电路电流等。并对料斗结构进行了设计,最后通过使用验证,证明该微量输送装置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7.
分离纯化获得氮胁迫条件下稻瘟病菌CH-63分泌产生的致病蛋白Mg-p1,大小约为58 KD。该蛋白接种感病品种蒙古稻,接种处叶片出现过敏性坏死反应。电镜检测接种该蛋白后叶片细胞超微结构变化,发现与对照相比致病蛋白处理后细胞壁加厚,形成空腔,叶绿体膜消失,淀粉粒数量减少,叶绿体发生崩解。构建抗、感水稻品种C101A51和蒙古稻的悬浮细胞系,对致病蛋白Mg-p1接种后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变化进行检测。结果表明Mg-p1接种蒙古稻后PAL酶活增加强于完全培养条件下产生的分泌蛋白,而接种抗病品种C101A51后PAL活性变化不明显。在检测POD活性变化过程中,发现无论是感病或抗病品种,其互作过程中POD与对照相比无明显变化,这一现象说明了在水稻受到外源物侵染后,其POD活性均会发生变化,无明显专一性,PAL则针对感病品种具有稻瘟病菌致病特异性,而抗病品种也无明显专一性。通过上述研究对深入了解稻瘟病菌与水稻之间的相互识别,信号传导和应答过程,阐明水稻对稻瘟病菌的抗性机制、水稻与稻瘟病菌互作的分子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为设计用于“6107”饲料添加剂抗I生产的反应罐温度控制系统,计算出该温度控制系统热能最大需要量为19.75 kW;计算出该系统中热水循环管路临界热绝缘直径为0.0126 m,并设计绝缘层厚度为:0.0315 m;推导出能够满足升温时间要求的恒温水槽水温值的计算公式,试验结果证明该系统能够满足抗I生产的工艺要求。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