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科学   1篇
  2篇
综合类   4篇
园艺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2年   3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前我国花卉产业已初具规模,形成以鲜切花为主体,盆花、盆栽观赏植物、绿化苗木及地方特色花卉等多类型、多品种并存共同发展的局面。区域布局已成雏形,主要品种和拳头产品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企业结构和功能定位逐步完善,从分工上看,既有花卉生产、种苗种球繁育企业,也有园艺工程、设备生产企业。还有花店、花市等相关服务性企业.从经济成分看,以民营企业和国营企业为主,国有控股、参股企业次之,外商投资、合资企业也占有一定比例。但是同哥伦比亚、肯尼亚、荷兰等世界花卉生产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花卉产业发展还存在着一定差距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化水平偏低、科技水平偏低、市场营销体系不健全、产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等。  相似文献   
2.
3.
低温贮藏对荆梨一号果实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梨果的贮藏保鲜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研究了低温(4℃)和室温贮藏的梨果实的失重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可滴定酸含量等品质随储藏时间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低温贮藏能明显抑制果实腐烂率,保持果实较高的硬度,低温对硬度的影响随贮藏时间的延长愈加明显,贮藏效果良好,贮藏期以20d为宜。因此,4℃贮藏能较好地保持荆梨一号梨果实的品质。  相似文献   
4.
对荆梨1号和黄花梨2个品种(系)生物学性状和果实品质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荆梨1号和黄花梨品种(系)分别在7月下旬和8月中旬成熟;荆梨1号品系果实大、果面光洁无锈斑、肉极细、味很甜、无渣、果皮淡青绿色、套袋果皮变黄,外观比较好看,生长势中等,花芽极易形成,物候期短,果实成熟早:黄花梨品种外观品质较差,生长旺盛,树势强,萌芽力高,但成枝力较低,果实成熟晚,糖和酸含量均显著低于荆梨1号品系.  相似文献   
5.
以荆梨一号梨为试材,分别用外黄内黑双层袋、外灰内黑单层袋对梨果实进行套袋处理,研究了套袋对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果袋均能显著改善荆梨一号梨果实的外观品质,提高其果品品质,但单果重有所降低;不同果袋对荆梨一号梨果实的品质影响不同,套外黄内黑双层袋果实果面为黄白色,与不套袋果实相比,着色一致,洁净,光滑,色泽亮,果点小且不明显,但套袋亦显著降低了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总糖及Vc含量,果实硬度和可滴定酸有不同程度提高。而外灰内黑单层袋在一定程度上也可改善果实外观品质,但效果不如套外黄内黑双层袋明显。  相似文献   
6.
针对目前内热式移动床生物质热解炭化试验研究平台条件不足的问题,开发了一种内加热兼吸式移动床热解炭化装置,模拟连续式热解炭化工艺,设计了供气系统、出炭系统、产物收集系统、气体净化系统、温度监控系统,以稻壳作为原料,开展了上吸和下吸式热解炭化试验,研究了停留时间和吸气方式对内热式热解炭化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停留时间的增加,上吸和下吸内热式热解炭化变化趋势基本相同,挥发分和固定碳含量均呈下降趋势,灰分含量增加,磷及氮元素含量均下降,氧元素含量上升,氢元素变化趋势不明显,热值分别从20.7MJ/kg和22MJ/kg下降到14.6MJ/kg和15.2MJ/kg;比表面积分别从0.73m2/g和0.78m2/g上升到3.84m2/g和3.95m2/g,生物炭孔隙结构得到了发展。该系统结构合理,运行稳定可靠,密封效果良好,可有效控制进气方式、进气量、保温炭化时间等试验因素。为内加热炭化工艺参数试验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7.
针对中国部分地区农作物秸秆与农膜处理难的问题,利用外加热热解工艺,开展了辣椒秸秆(CS,chili straw)与低密度聚乙烯(LDPE,low density polyethylene)的共热解试验,研究了不同掺混比和热解温度对共热解产物产率、特性及共热解炭还田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合样品的分解主要有脱水、挥发分析出、聚合物降解和焦炭形成4个阶段。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共热解炭的产率呈下降趋势,共热解气和共热解油的产率增加;共热解气的LHV(low heat value)处于8.6~14.5 MJ/Nm3之间,共热解炭的LHV处于19.6~28.5 MJ/kg之间。此外,随着温度升高,共热解炭的挥发分逐渐减少,固定碳和灰分逐渐增加;共热解炭的比表面积处于0.4~2.2 m2/g之间,与温度呈正相关,与掺混比呈负相关,共热解炭的pH值与温度呈正相关,整体处于10.1~12.5之间,掺混比对pH值的影响不明显;共热解炭的PAHs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含量及TEQ(toxic equivalent quantity)毒性低于其他研究平均值,只有15%-500 ℃(LDPE质量分数为15%,在500 ℃热解)中PAHs总量超过EBC设定的优质级阈值(4 mg/kg)。高温条件下利于PAHs的分解,共热解炭用于还田应适当提高热解温度,为农村秸秆和农膜处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秸秆炭化还田是培肥地力和土壤固碳的重要途径。该研究采用慢速热解试验平台,研究了热解温度 (450、500、550、600和650 ℃) 和停留时间 (30、40、50和60 min) 对水稻秸秆热解产物理化性质(以还田利用指标为主)的影响,同时分析了不同生产条件下的产品收率和能量分布。试验结果表明,热解温度为450~650 ℃时制备的水稻秸秆炭O/C均低于0.2,H/C均低于0.7,且随着热解温度升高和停留时间的增加,O/C和H/C呈现明显减小趋势;随着热解温度升高,水稻秸秆炭的比表面积、电导率和pH值均呈上升趋势,其值分别为4.5~83.4 m2/g、688~1 059 μs/cm和9.8~10.5;阳离子交换量在43.7~71.1 cmol /kg之间无规律波动;随着反应条件变化,水稻秸秆炭的比表面积、电导率和pH值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比表面积与pH值相关系数达到0.83,pH值与电导率相关系数为0.66,比表面积和电导率相关系数为0.54。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炭产率降低,热解气产率增加,热解气中H2、CH4等可燃气组分富集,热值增加,最大可达到15.74 MJ/m3;热解温度为445~650 ℃变化时,水稻秸秆炭能量收率为45.2%~53.8%,热解气能量收率为11.6%~19.1%。该研究为水稻秸秆炭化还田轻简化热解设备开发提供了基础支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