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农学   2篇
  1篇
综合类   3篇
农作物   1篇
园艺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传统的叶绿体基因分子标记在茶组植物分类系统研究中的应用价值相对有限,为了筛选可用于茶树鉴别与母系溯源的SNP(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组合,将18个已报道的茶组植物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比对,通过设计通用引物,在169个茶树品种/品系中进行候选分子标记扩增与一代测序分析,筛选出16对引物,共含25个SNP位点可用于茶树品种母系溯源与鉴别分析。另外,将SNP位点组成的DNA指纹图谱结合茶树品种资源基本信息进行数字编码,最终形成由30位数字组成的茶树品种资源分子身份证,并构建相应的条形码和二维码用于品种识别。本研究数据为茶树品种的母本溯源与鉴别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沧州市非常规水利用现状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沧州市地处九河下梢、滨临渤海等特定的地理位置及水资源严重短缺现状,分析了沧州市咸水、微咸水、再生水、海水、雨洪水等非常规水资源情况,论述了非常规水资源的利用技术,建议充分利用非常规水资源,以缓解当地水资源危机。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UV-C处理对人参果Solanum muricatum贮藏期间冷害及风味变化的影响,以期为人参果的采后贮藏保鲜及防止低温冷害提供新的技术手段及理论依据。方法 将人参果置于不同温度(0、5、10、15、20 ℃)下贮藏15 d,通过测定贮藏期间的冷害指数、感官品质、呼吸强度和乙烯释放量的变化,验证人参果在5 ℃及以下贮藏会发生冷害。采用0.25、0.50和1.00 kJ·m-2剂量的UV-C处理人参果,在5 ℃冷库中贮藏15 d,测定贮藏期间其冷害及风味品质的变化,并结合电子鼻测定风味物质的变化情况。结果 在5 ℃冷胁迫下,不同剂量的UV-C处理均有效地保持了人参果的风味品质,减轻了人参果的冷害症状,抑制了人参果在低温下的呼吸强度和乙烯释放量。在贮藏第15天,1.00 kJ·m-2UV-C处理组乙烯释放量比对照组低46%,1.00、0.50和0.25 kJ·m-2 UV-C处理组的冷害指数分别为30%、70%和67%,均显著低于对照组(81%),且1.00 kJ·m-2 UV-C处理将冷害的发生时间推迟了6 d。通过线性判别法和雷达图分析发现,不同剂量的UV-C处理均保持人参果较好的挥发性香气成分。结论 在冷胁迫下,不同剂量的UV-C处理均明显减轻人参果的冷害症状,不同程度地保持了人参果贮藏期的风味品质,延缓衰老;与其他处理相比,1.00 kJ·m-2 UV-C处理的人参果在贮藏期间冷害指数较低,处理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4.
不同来源牛体外胚胎与牛子宫内膜细胞共培养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初步建立有效的牛胚胎与子宫内膜细胞的体外共培养体系。本实验分别将体外受精第7天后的胚胎和孤雌激活,与培养7天的胚胎与子宫内膜细胞共培养,在48 h和72 h后分别统计体外受精实验组和孤雌激活实验组的孵化率。实验结果表明:在本实验室培养条件下,在与子宫内膜细胞共培养48 h后,体外受精胚胎和孤雌发育胚胎在孵化率上存在显著差异(40±5)%、(25±5)%,(P<0.05);与子宫内膜共培养72 h后,孵化率无显著差异(70±8.66)%,(65±5)%,(P>0.05)。本实验证明了在体外环境下,牛体外胚胎与子宫内膜细胞共培养后能够正常孵化,可以初步建立起牛体外胚胎与子宫内膜细胞的体外共培养体系,并为进一步研究该体系对牛体外胚胎培养质量的影响奠定一些基础。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后,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也相应有所提高,但不好的一面是农村的生活垃圾数量也在逐渐增加,如果不加以有效防治,将可能造成农村生活垃圾侵占土壤、破坏水体、污染大气等后果。以张家口市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防治为例,对该地农村居民环保意识薄弱、简易填埋和露天焚烧现象频繁发生、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相关法律规定不健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乡镇政府加强对农村生活垃圾环保知识的宣传、加大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资金投入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以"丰田新秀"圆青椒为试材,采用0.25 kJ·m-2剂量的UV-C辐照方法,研究了UV-C处理对青椒贮藏期间的冷害指数、失重率、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TSS)、相对电导率、叶绿素含量、维生素C含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的影响,以期为减轻青椒采后冷害提供参考依据.结果 表明:0.25 kJ·m-2剂量的UV-C处理可以有效降低青椒贮藏期的冷害指数,减少失重率,降低细胞膜损害,减缓了硬度的下降,抑制了青椒冷藏过程中可溶性固形物、叶绿素和维生素C含量的减少,同时,UV-C处理可有效维持了青椒冷藏过程中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提高了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不同厚度聚乙烯(PE)膜包装对甜玉米冷库贮藏期间品质的影响,采用0.02 mm和0.03 mm PE膜包装甜玉米,并于0℃冷库中贮藏,考察其感官评分、失重率、皱缩率、色泽的变化,并对其呼吸速率、乙烯生成率及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淀粉含量进行测定,使用电子鼻比较其风味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0.02 mm PE膜包装可显著降低甜玉米贮藏过程中的呼吸速率,抑制乙烯生成,延缓苞叶失绿黄化,保持甜玉米籽粒色泽,提高甜玉米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糖含量,降低其淀粉含量,从而维持甜玉米的贮藏品质和风味品质。试验表明,0.02 mm PE膜包装在维持甜玉米采后贮藏品质方面有较好的效果,该研究为甜玉米采后包装材料的选择提供一定参考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8.
利用时空置换法,分析核桃栽培管理过程中土壤团聚体尺度下有机碳(SOC)及其组分(活性碳、惰性碳)的演变特征,为我国核桃园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合适湿度”干筛法和改良Walkley-Black法,以河北省绿岭果业有限公司核桃基地3个种植年限核桃园(7、14、21年)及临近未种植核桃的荒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种植年限核桃园土壤团聚体分布和SOC及其组分的差异。结果表明:(1)随种植年限的增加,核桃园表层(0~40 cm)土壤>2和<0.25 mm团聚体比例分别表现出增加与降低的趋势,从而导致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随之增加(增幅为2.3%~18.2%);同时,0~20 cm土层团聚体MWD值显著高于20~40和40~60cm土层。(2)表层土壤中大粒径(>2和2~0.25 mm)团聚体SOC(包括活性碳、惰性碳)含量、活性及全氮含量基本表现出随种植年限增加而增加的趋势,而深层(40~60 cm)土壤及<0.25 mm团聚体中的上述指标(如SOC含量、活性及总氮含量)对种植年限响应不敏感。(3)SOC(包括活性碳、惰性碳)含量、SOC活性、全氮含量、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