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3篇
综合类   10篇
农作物   4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1—1982年与1982—83年间研究了小麦生育后期地上部绿色器官有关光合性能及干物质积累的某些特性。二年结果明确了合肥地区中上等麦田生态条件下小麦开花至成熟期间叶、茎、穗的同化表面积与叶绿素含量的动态以及干物质积累、分配与运转的一般规律。获得资料为提高本地区小麦栽培技术提供了部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植物间抑制现象与小麦根的解剖结构和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物间抑制现象乃是一种由彼此间释放的抑制物质的化学作用造成的。高等植物视其发育及生理状态,可能全部器官同时参与这种抑制作用,也可能仅有部分器官参与。在适宜生育条件下,植物对彼此间的这种抑制现象具有忍耐性,而在较差或不良条件下,则表现出抑制效应。抑制物质来自植物体所有器官.因而全部器官均可能受其影响,其中尤以根反应  相似文献   
3.
作者在研究小麦品种生产力和抗倒伏性的课题中(其中亦包括南斯拉夫同美国协作进行的"普通小麦不同遗传类型品种农业生物学适应性"课题),曾对不同遗传型品种的叶片、叶鞘及茎的有关解剖结构进行了系统观察,获得了比较完整的资料,并通过有关参数间的相关性分析,明确了有关参数与品种生产力及抗倒伏性能的关系.本文试就上述课题有关研究的结果综合介绍于后.  相似文献   
4.
为了达到小麦高产优质,适期收获及采用适宜的收获方法以减少损失,需要掌握品种籽粒的成熟生物学特性.较长时间的研究(1964-78年以当时即将推广的新品种为试材,前后共13个)证实,不同品种间的成熟生物学特性各有差异.因而随着生产中品种的更换,这项研究工作应当持续进行.  相似文献   
5.
南斯拉夫小麦生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斯拉夫,常年小麦栽培面积为180—200万公顷,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4,粮食作物面积的40%,在全国四大作物(玉米、小麦、甜菜和向日葵)中,栽培面积仅次于玉米。 南斯拉夫全国都有小麦分布,但主要栽培在东部和北部平原及低山区(海拔200米以下)。按共和国分,首推塞尔维亚(包括伏伊伏丁娜和科索沃两个自治省),小麦面  相似文献   
6.
小麦穗和芒表面积的估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裘昭峰  翟立业 《作物学报》1985,11(2):138-138
<正> 一、穗表面积的估测目前估测麦穗(不连芒)表面积方法中,一是公式(穗长×穗宽×3.8),二是 C.S.Saha 等的公式〔(穗基部第2结实小穗的长×宽)×2(小穗总量)〕。采用方格座标纸折算法测定麦穗的表面积,即分别在座标纸上逐一测定整穗全部小穗(包括退化小穗)的表面积,最后累计成整穗表面积。座标纸折算法虽费时,但较准  相似文献   
7.
1983—85年间观察了五个小麦品种地上部伸长节间的大、小维管束数目和面积及其与单穗粒数的关系。结果表明,小麦茎节间维管组织的发育状况因节位、品种、年度气候条件等而异。节间大、小维管束之间在数量上呈极显著的负相关(r=-0.4118)。并证实小麦节间大、小维管束数目与面积和单穗粒数之间呈正相关,但其间密切程度有差异。  相似文献   
8.
<正> 小麦籽粒重量(千粒重)为产量构成因子之一,向为研究者所重视。但多侧重于籽粒的形态建成、物质积累、影响因子以及增重途径等方面的研究。作为“容库”的籽粒体积与粒重关系,一般认为较大的库是小麦形成重粒的必要条件。至于组成麦粒体积的长、宽、厚度与其体积及粒重关系尚缺乏分析和系统报道。而这方面关系的明确对探讨小麦籽粒增重具有一定意义。为此作者于1981—1986年间对上述问题进行连续五年的观察。所获得的结果及对有关问题的讨论,可能对小麦籽粒增重机理以及品种选用有参考价值。故整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对小麦不同叶龄期施用氮肥与地上部伸长节间大维管束及穗部生产力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氮素营养影响茎秆大维管束数目的主要时期在生育前、中期;影响大维管束横截面积的主要时期则在生育中、后期。相关分析表明:大维管束数目与每穗小穗数、单穗粒数间的相关程度大于维管束横截面积的相关程度。  相似文献   
10.
1986年与1987年对六个普通小麦品种穗轴维管束系统观察结果,提供了小麦穗轴各部位大维管束数目及其横截面积变化的实验数据。证实小麦穗轴大维管束数目基部至顶端随节位上升而递减。但其递减的多少,因部位而异:穗的下半部递减量略高于穗的上半部。表明穗轴下部节片通向小穗的大维管束数略多于穗轴上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