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植物保护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河北省马铃薯主产区的122株早疫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对咯菌腈的敏感性,并测定了紫外诱导的15个抗咯菌腈突变菌株及其3个敏感亲本菌株对咯菌腈、异菌脲、腐霉利、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田间马铃薯早疫病菌群体对咯菌腈保持高度敏感,122株早疫病菌对咯菌腈的EC50值在0.0025~0.0857 μg/mL之间,平均值为0.0404±0.0171 μg/mL,相差34.87倍,呈近似正态分布,可作为早疫病菌对咯菌腈的敏感基线。此外,咯菌腈与吡唑醚菌酯和苯醚甲环唑之间无交互抗性关系,而与异菌脲和腐霉利之间存在正交互抗性关系。在田间药效试验中,50%咯菌腈WP施药量为105、115 g/hm2时,对马铃薯早疫病防效达80%以上,显著高于常规药剂80%代森锰锌WP 1 350 g/hm2和25%丙环唑EC 37.5 g/hm2的防效。表明咯菌腈可作为吡唑醚菌酯和苯醚甲环唑的替代药剂用于马铃薯早疫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2.
马铃薯早疫病病原菌鉴定及其对不同药剂的敏感性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了明确马铃薯早疫病病原菌及其对不同药剂的敏感性,2009~2011年从河北省5个县采集180个早疫病样,以常规方法进行分离与纯化。根据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和致病性,结合其rDNA-ITS区域的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病原菌对不同药剂的敏感性。结果分离到两种菌(A、B),分离比例为4:6。致病性测定证实分离菌A和B均为马铃薯早疫病病原菌。经形态学鉴定,初步认定A为茄链格孢(Alternaria solani),B为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采用通用引物ITS1/ITS4对病原菌A和B的rDNA-ITS序列区扩增并测序,通过与GenBank数据库比对,A与A.solani同源性为98%,B与A.alternata 的同源性达100%。两种病原菌对咯菌腈、吡唑醚菌酯、啶酰菌胺、苯醚甲环唑等药剂的敏感性差异极显著,而对异菌脲的敏感性差异不显著。因此,将河北省马铃薯早疫病菌鉴定为茄链格孢(A.solani)和链格孢(A.alternata),二者对同一药剂的敏感性不同。  相似文献   
3.
马铃薯早疫病菌化学防治及抗药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生产中马铃薯早疫病化学防治、主要防治药剂及其作用机理、早疫病菌对常用杀菌剂抗性发生现状、抗性菌株生物学特性和抗药性机制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防治早疫病菌的杀菌剂抗性治理策略和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吡唑醚菌酯与苯醚甲环唑混合物对茄链格孢毒力的增效作用,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了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及其不同比例混合物对茄链格孢的毒力,以公式评价其联合毒力,并通过田间试验评价了混合物对马铃薯早疫病的防治效果及其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吡唑醚菌酯与苯醚甲环唑混合物对茄链格孢Alternaria solani毒力的增效作用,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了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及其不同比例混合物对茄链格孢的毒力,以Wadley公式评价其联合毒力,并通过田间试验评价了混合物对马铃薯早疫病的防治效果及其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与苯醚甲环唑质量比为1∶1、2∶1、3∶1、4∶1、5∶1、1∶2和1∶5的混合物对抑制菌丝生长表现为增效,其中配比1∶2的增效最明显,增效系数(SR)为2.05,但该配比混合物对抑制分生孢子萌发仅表现为相加作用(SR 1.29)。在田间药效试验中,配比为1∶2的混合物对马铃薯早疫病的防效显著高于相同剂量的单剂及其他常用药剂的防效,增产率达46.8%,亦显著高于对照药剂。  相似文献   
6.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咯菌腈分别与丁香菌酯、吡唑醚菌酯或苯醚甲环唑3种药剂复配对马铃薯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的联合毒力,以Wadley公式评价咯菌腈与其他3种药剂复配对抑制早疫病菌菌丝生长是否有增效作用。通过田间试验验证咯菌腈与其他药剂有增效作用的桶混产品对马铃薯早疫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咯菌腈与上述3种药剂按9种配比混合均无拮抗作用(增效系数均大于0.5),咯菌腈与苯醚甲环唑以5∶1复配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增效系数SR 2.02),与丁香菌酯或吡唑醚菌酯的9种配比混合物有加和作用(SR介于0.5与1.5之间)。在田间咯菌腈与苯醚甲环唑以5∶1桶混,并以105g/hm2的剂量施用,防效可达85%以上、增产率40%以上,显著高于同浓度单剂的防效和增产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