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1篇
  1篇
综合类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土壤肥料学是涉农高校种植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传统的课程内容理论性较强,与生产实践结合欠佳,因此在以应用技能为导向的课程改革中具有改革的必要性。课程建设小组根据多年教学经验,通过土壤肥料学新版教材的编撰,将传统章节关系打乱,装载新的知识点,以应用技能为导向,对知识点进行重新装载并在教学教法上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尝试。文章从土壤肥料学应用技能培养的重要性入手,通过"突出教学内容,强化教学效果;加强实验环节,注重实践调查;采用启发、互动式教育,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改革考试方式,突出应用技能考核"等内容的阐明,为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为应用型人才培养中专业基础课向应用技能的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腐殖质组成的分析,评价玉米单作及间作白三叶在不同施氮水平下对白浆土培肥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田间试验法,通过4个施氮水平(140、175、200和225 kg·hm~(-2))的设置,以不施肥为对照,比较玉米单作及间作白三叶2种栽培模式对白浆土总有机碳(TOC)含量、水溶性物质碳(C_(WSS))含量、可提取腐殖酸碳(C_(HE))含量、胡敏酸碳(C_(HA))含量、胡敏酸(HA)碱溶液E_4/E_6、胡富比(C_(HA)/C_(FA))及胡敏素碳(C_(Hu))含量的影响,明确对白浆土培肥效果最佳的玉米栽培模式。[结果]与拔节期相比,玉米灌浆期单作栽培模式仅在施氮水平225 kg·hm~(-2)时才能使白浆土TOC含量增加,而玉米间作白三叶栽培模式的4个施氮水平处理中白浆土TOC和C_(HE)含量均增加。与CK相比,间作模式下较低施氮水平更有助于TOC含量的保蓄,其中,施氮量为140和175 kg·hm~(-2)时对C_(HE)的促进效果较好;相同施氮水平下,相对于单作模式,间作白三叶栽培显著降低C_(WSS)的消耗;玉米单作栽培模式下,140、175和200 kg·hm~(-2)的施氮量促使HA分子结构简单化,而增施氮量为225 kg·hm~(-2)后可促使HA分子芳构化程度增加;间作白三叶栽培模式更易促进C_(HA)/C_(FA)的降低,施氮量为175 kg·hm~(-2)时白浆土C_(HA)/C_(FA)的降低幅度最大,C_(HA)向C_(FA)转化优先以结构简单的分子进行,使留下的HA分子结构均向复杂化方向进行;玉米间作白三叶栽培模式在较低施氮水平下(140和175 kg·hm~(-2))有利于C_(Hu)的矿化和分解,而在较高施氮水平下(225 kg·hm~(-2))更有利于C_(Hu)的形成和累积。[结论]玉米间作白三叶,在140 kg·hm~(-2)的施氮水平下更有助于白浆土TOC含量的保蓄以及C_(HE)含量增加,同时显著降低C_(WSS)的消耗,促进C_(Hu)的矿化和分解,并且该模式能够促进白浆土C_(HA)向C_(FA)的转换,使余下的HA分子结构更加复杂。  相似文献   
3.
稻秸与猪粪静态好氧共堆肥的最佳配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揭示稻秸与猪粪静态好氧共堆肥的最佳配比,采用室内培养法,以腐殖质组成为评价依据,对稻秸与猪粪按照7种质量比[10∶0(Rs),9∶1(Rp1),7∶3(Rp2),5∶5(Rp3),3∶7(Rp4),1∶9(Rp5)和0∶10(Pm)]混合后,于不同时间对物料进行水溶性物质、可提取腐植酸、胡敏酸、胡敏素碳含量(C_(WSS)、C_(HE)、C_(HA)、C_(Hu))以及胡敏酸碱溶液E_4/E_6、腐殖化系数(C_(HA)/C_(FA))的动态分析。结果表明:(1)与稻秸相比,猪粪中有更高含量的C_(WSS)和C_(HA),而C_(Hu)含量较低;(2)与0 d相比,90 d堆肥结束时,各处理C_(WSS)和C_(Hu)含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其中,Rp1处理对CWSS的消耗程度最大,Rp3处理对C_(Hu)的分解作用最强;(3)在供试处理中,仅有Rp1处理在堆肥结束时能使C_(HE)增加13.1%,其余处理C_(HE)均表现为消耗;(4)Rp5处理在堆肥结束时能够促进HA分子的缩合,相反,其他处理HA分子的芳构化程度均有所下降。随堆肥进行,各处理HA均表现为先降解、再缩合的规律,稻秸占堆肥总质量≥30%,经堆肥后有利于腐殖质品质的提升,而猪粪占堆肥总质量≥90%,则堆肥后腐殖质品质会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