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4篇
水产渔业   1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滇池水环境退化与区域内物种多样性的丧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论述了滇池草海的物种多样性指数由20世纪50年代的2.70(ShannonˉW iener Index)降到90年代的0.29;滇池外海在20世纪50年代末,湖水面积90%以上为海菜花群落、马来眼子菜群落等,70年代仅占20%弱,20世纪90年代末的水生植物覆盖率不及3%;分析了藻类的种群优势度向着蓝藻种群优势度不断增加的方向发展,浮游动物的多样性增加,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物种结构趋向单一化,鱼类多样性指数由1957年的1.81降为1997年的0.11,滇池的物种多样性指数由20世纪60年代的1.08降到90年代的0.67,认为滇池水环境退化与物种多样性丧失呈双向恶化效应,物种多样性重建是滇池生态恢复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依据2003~2005年洋山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监测结果,运用y、C、d、H’和J等参数,结合聚类分析探讨了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数、生物量、栖息密度和多样性指数的年间变化情况。结果表明,2003~2005年底栖动物出现种类数依次为2003年(21种)〉2004年(17种)〉2005年(16种),种类数趋于减少;生物量呈现2003年(4.26g/m2)〉2005年(2.18g/m2)〉2004年(0.62g/m2),栖息密度2003年(31.10ind/m2)〉2004年(12.50ind/m2)〉2005年(11.00ind/m2),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丰富度指数(d)逐渐降低,单纯度指数(C)相应上升。通过对各次监测结果的聚类分析,将聚类结果分为两类:2003年2、5和8月为一类,2004~2005年6次监测为一类,2003年与2004~2005年的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变化明显,洋山深水港工程建设对洋山海域大型底栖动物造成了影响。  相似文献   
3.
根据2004年5月、8月、11月和2005年2月(Ⅰ年度)及2005年8月、11月和2006年2月、5月(Ⅱ年度)共2个水文年对中华鲟幼鱼保护区水域(30°15′~31°45′N、121°30′~122°15′E)15个取样站8个航次的底内动物和底上动物样品,对底内动物和底上动物的ABC曲线、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变化进行分析。底内动物ABC曲线2个年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W值在0.2~0.3之间,说明长江口中华鲟保护区底内动物群落以较大型底栖动物为主,底上动物ABC曲线2个年度变化趋势亦一致,W值在-0.06~-0.02之间,说明长江口中华鲟保护区底上动物群落以小型底栖动物为主,且均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通过对潮下带底内动物和底上动物与环境因子关系的BIOENV分析表明,盐度对长江口中华鲟保护区底上动物群落的分布起重要作用,其次为水温和pH值,与DO和水深的关系不大。底内动物的群落结构在夏季、秋季、冬季与盐度有较大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长江口底栖生物修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3月在新建的长江口南导堤通过投放以巨牡蛎为主的底栖动物,开展底栖生物修复试验。底栖动物的投放距离为6000m,平均投放生物量为43.15g·m-2,平均投放密度为10.70个·m-2。试验结果表明:经过15个月,已初步形成以附着型贝类为主的底栖动物群落,试验区底栖动物种类共有21种,比本底值增加19种;总生物量和总密度分别为26489.43g·m-2和3399.11个·m-2,分别比本底值增加40.31倍和7.50倍;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0.98,比本底值提高了0.74。其中巨牡蛎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增加明显,巨牡蛎的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分别为19328.84g·m-2和918.67个·m-2,分别是所投放巨牡蛎生物量和栖息密度的483.39倍和140.47倍。  相似文献   
5.
6.
微囊藻毒素对小白鼠肝脏的毒理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微囊藻体内提取的微囊藻毒素(MC)试液对ICR小白鼠进行腹腔注射实验,小白鼠肝脏充血、肿胀,出现死亡。通过电子显微镜对肝细胞超微结构观察,实验表明,MC试液使小白鼠肝细胞超微结构出现较大异常变化,内质网破碎,发生核糖体的脱粒现象;线粒体内部结构尤其是嵴发生变形、碎裂,出现溶解。解体的部分内质网碎片包绕在线粒体周围,细胞内容物稀疏,细胞质结构分布比较随机,规律性降低。研究结果表明,MC—LR的腹腔注射剂量为0.06mg/kg时,会使ICR小白鼠肝细胞超微结构有显著变化并出现小白鼠死亡现象。  相似文献   
7.
底栖动物对长江口水域生态环境的修复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2年3月在长江口新建的北导堤N6区段试投放底栖动物10 t的基础上,2004年3月在南、北导堤通过投放以巨牡蛎为主的底栖动物5 t,开展底栖生物修复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经过15个月,试验区底栖动物种类共有21种,比本底值增加了9.5倍;总生物量和总栖息密度分别为26 489.43 g·m-2和3399.11 ind·m-2,比本底值分别增加了40.31倍和7.50倍,Shannon Wiener多样性指数为0.98,比本底值提高了3.08倍。其中巨牡蛎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增加明显,巨牡蛎的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分别为19 328.84 g·m-2和918.67 ind·m-2,分别是所投放巨牡蛎生物量和栖息密度的483.39倍和140.47倍。初步评估整个长江口导堤巨牡蛎的总重量已达719 076 t以上,已初步形成以附着型贝类为主的底栖动物群落。根据2005年6月的测定结果,推算出整个长江口导堤巨牡蛎对营养盐和重金属的累积量为:N为 986×103 kg、P为 67×103 kg、Cu为 16 675 kg、Zn为 39 258 kg、Pb为410 kg、Cd为 171 kg、Hg为 0.118 kg和As为 222 kg。  相似文献   
8.
运用ABC曲线评价工程条件下杭州湾周围海域环境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1年和2003-2005年4个年度的2月、5月和8月对杭州湾附近水域(30°32′~30°50′N、121°53′~122°17′E)20个取样站12个航次的底上动物调查,结合洋山深水港工程建设,分析表明,2001年2月、5月和8月群落属于中度干扰条件下的群落结构,丰度曲线和生物量曲线出现较大程度的交叉;2003年2月、5月和8月的群落结构中,2003年2月群落的丰度曲线和生物量曲线出现一定程度的交叉,为中度干扰条件下的群落,2003年5月和8月,丰度曲线位于生物量曲线之上,属于群落整体受到干扰条件下的ABC曲线;从2004年2月、5月和8月到2005年2月、5月和8月群落ABC曲线结构可知,丰度曲线皆位于生物量曲线之上,群落整体受到外界干扰较大。洋山港工程于2002年6月开工,工程前的底上动物群落结构受到中等程度的干扰,开工后,从2003年到2005年的2、5和8月,群落结构总体受到较大干扰,说明工程对所研究区域总体有干扰影响,群落在2003年到2005年的ABC曲线与2001年的相比,差异较大,受工程建设干扰的程度加大。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西北太平洋远东拟沙丁鱼(Sardinops sagax)的渔业生物学特征,基于2020年4—12月、2021年4—11月在西北太平洋公海采集的样品(共2 664尾),对其群体结构、性腺成熟度、初次性成熟叉长、摄食等级和肥满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远东拟沙丁鱼叉长范围为85~240 mm,优势叉长组为160~200 mm,不同性别的个体叉长差异不显著(P>0.05);体质量范围为5.6~144.6 g,优势体质量组为35~75 g,不同性别个体的体质量差异不显著(P>0.05);年龄组成为0+~6+,优势年龄组为1+~3+。叉长与体质量关系符合幂函数指数方程,生长参数b=3.153 8,符合正向异速生长。性成熟度以Ⅱ期为主(占比90%以上),叉长组95~104 mm与105~114 mm的鱼体性腺成熟度差异极显著(P<0.01),叉长组205~224 mm与225~245 mm的性成熟差异显著(P<0.05);初次性成熟叉长(L50)为178.1 m...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近年东海浮游植物群落的生态学特征,通过2015—2017年5月(春季)和8月(夏季)对东海海域浮游植物和环境要素进行调查,分析了东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典型环境因子(水文、营养盐、CODMn、悬浮物浓度等)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春季浮游植物优势种主要由虹彩圆筛藻(Coscinodiscus oculus-iridis)、琼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jonesianus)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组成,夏季的主要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受长江冲淡水、钱塘江、东海沿岸流等影响,东海近岸海域环境浮游植物数量明显高于东海大陆架海域。冗余度分析结果显示,2015—2017年春季,对调查海域浮游植物丰度影响较大的环境因子是活性磷酸盐;2015—2017年夏季,对研究海域浮游植物丰度影响较大的环境因子是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化学需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