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6篇
农作物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2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Otto Frankel在1947年发表的《作物产量育种的理论》一文中说道:"产量的增加过去是,现在仍然是通过克服那些具有相当明确作用的限制因子,而不是通过把产量基因结合起来,虽然后者似乎是与前者同时存在的".他进一步指出,虽然有些"产量因子"可能对可察见的产量构成因素有专一的作用,但很多基因是通过生理过程间接起作用,进而影响总体——产量的水平,而不只是影响个别的产量构成因素.  相似文献   
2.
生长调节剂对受涝夏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长调节剂对受涝夏玉米产量的影响刘晓忠,汪宗立,李建坤,王志霞(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生物遗传生理研究所南京210014)传统的抗涝栽培措施如畦作、适当早播、排水以及增施苗肥等,无疑可以起到防御涝害的目的。试验在南京江苏省农科院网室内两个大型田间渗漏池中进...  相似文献   
3.
从六十年代起,国内对小麦湿害逐步开展了以设置田间排水工程为主的防治措施的研究,并对地区性的湿害特点从水文、气象、土壤等方面进行了若干工作.近十年来,在总结推广群众麦田开沟防湿经验的基础上,对特定地区小麦湿害发生的气候条件;土壤理化特性与温害形成的关系;圩区地下水位的消长、控制以及各级沟系配套的排水效果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这些工作主要着眼于分析环境和改造环境.但从作物学上揭露湿害的过程;探讨排水措施的增产实质以及品种耐湿性的遗传改良等方面,则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品种方面,近年曾从筛选鉴定入手开展工作(薄元嘉等,1979),但有关小麦湿害  相似文献   
4.
5.
活性氧清除剂对受渍玉米叶片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6.
不少工作阐述了各种旱作物在土壤过湿下个别生理过程的变化.其中包括:土壤渍水直接降低根对水分的透性,影响水分吸收和蒸腾速率(Kramer 1951,1954;Statger,1967;Janes,1974等);植株招致水分亏缺并改变地上部水分状况(等,1961;Koz-lowski,1963;汪宗立等,1981);渍水环境阻碍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吸收与同化(Hop-kins等1950;Letey等1961,1962;Reyes等,1977);地上部某些矿质元素的含量迅速降低  相似文献   
7.
盐逆境下两个水稻品种根系Na+吸收及质膜ATP酶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以两个不同耐盐力水稻品种80-85 (耐盐) 和83-51(不耐盐)为材料进行研究。根系Na+总吸收随盐胁迫的加重而增高,耐盐品种始终具有较低的Na+总吸收和较高的整株K+/Na+比;在10 mmol/L NaCl浓度下显示出根系具有较低的Na+吸收速率和较强的对K+选择性,低盐浓度(0.2% NaCl) 对根质膜ATP酶活性略有提高;在高盐浓度(0.5% NaCl以上)下,质膜ATP酶活性受到明显抑制,而耐盐品种受抑程度更大.ATP酶活性的下降与根部Na+积累以及K+吸收的减少相伴随,推测根系K+、Na+吸收与质膜ATP酶有关  相似文献   
8.
在小麦丰产田中,观察到叶色出现“青、黄”节奏变化:由“青”转“黄”,再由“黄”转“青”,“显黄”出现在拔节期。叶色变化决定于当时植株上层叶片的生理年龄与生理状况。此种有节奏的叶色变化与产量形成有密切联系。返青期的“青”,在于增加物质积累,巩固分蘖,增加成穗率;拔节期的“黄”,促进物质向新生器官调配,协调植株各部器官的生长;孕穗期的“青”,对巩固大穗有利。增施腊肥为苏南地区控制小麦叶色出现正常“青、黄”节奏变化的主要施肥措施。  相似文献   
9.
10.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