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5篇
农作物   4篇
  2009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1.
我省1989年制种面积24万亩,平均单产137公斤,总产3300万公斤,制种面积居全国第五位,单产居全国第三位,跃入全国先进行列。总产比上年翻了一番,实现了杂交稻种子的自给,从而结束了我省发展杂交稻依靠大调运的状况。 制种单产如何再上一个新台阶?近年来,我们推广“双四二”工程配套技术,主攻提高异交结实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开辟了高产的新途径。 “双四二”工程,即母本秧田播量20斤,秧龄20天,单株带蘖2个,插两粒谷苗;父本两段育秧,双株寄插,假二期,大二行。这项规范化栽培工程,是我省数年来制种经验的总结。 一、“双四二”工程的优点 l、有…  相似文献   
2.
杂交水稻春制(或春繁-下同)后的不育系再生利用技术是根据目前在生产上使用的野败型雄性不育系再生力强的特点,利用早、中熟组合春制(不育系春繁)进行再生制种。从1983年开始连续进行了五年系统研究,获得成功,1987年9月由湖北省农牧业厅主持通过鉴定。1987年我省大面积示范春制后再生制种1835亩,头季单产149公斤,最高达到256公斤;再生制种单产54公斤,最高达140公斤,两季合计单产203公斤。春繁后再生制种166亩,头季春繁单产106公斤,再生制种单产57公斤,两季合计单产163公斤,这一技术在我省鄂东南、江汉平原等双季稻区推广取得较好效果,对提高…  相似文献   
3.
河滩地杨树扦插育苗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结分析了水保育苗基地在地下水位较高、盐碱含量较大的河滩等地杨树扦插育苗的生产实践及育苗经验。  相似文献   
4.
5.
6.
杂交水稻春制(繁)后不育系再生利用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交水稻春制(繁)后的不育系再生利用技术,是根据目前在生产上使用的野败型雄性不育系再生力很强的特点,利用早、中熟杂交稻组合春制(不育系春繁)后的不育系再生进行制种.1983开始连续进行5年系统试验研究,获得  相似文献   
7.
光(温)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1989-1995年27个光(温)敏核不育水稻不育系在湖北省仙桃市沙湖和浠水县自然条件下的分期播种试验资料,以及气候和实际光照时间观测资料,模拟了自然光长与天气条件,太阳赤纬的数字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光(温)敏核流通 水稻不育系的不育度与光、温因子的关系,研究了光(温)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的光、温互作用特性,提出了光温互作方程L=18.8997-0.1805T和光温互作系数,鉴定了几个核不  相似文献   
8.
1991年3月25-27日,全国两系杂交稻制种座谈会在湖北武汉市召开。由农业部种子总站付站长李梅森主持。参加会议的有京、津、辽、沪、浙、苏、粤、桂、滇、闽、湘、赣、川、鄂等14个省市的专家学者及湖北省各地。市种子公司从事水稻种子工作的技术人员共40人。会议期间,代表们交流了两系杂交稻组合试验、示范情况,繁殖、制种工作的进展及其种子生产体系等问题,一致认为:两系杂交稻组合具有一定的增产优势,种子生产也取得了明显进展,繁殖制种与试验示范基本同步。 (一)已有一批两系杂交稻组合进入了生产试验、示范。1990.年全国两系杂交稻示范…  相似文献   
9.
综述了两系杂交粳稻鄂粳杂1号在云南省试种、示范及大面积推广情况,分析了该品种在云南种植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鄂粳杂1号在云南的高产栽培技术模式,并在此基础上系统提出了各项高产栽培技术及技术路线的成因及过程。  相似文献   
10.
湖北光敏核不育水稻的制种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光敏核不育水稻是一种新的水稻种质资源,其种子生产与三系水稻种子生产存在较大差异。(1)光敏核不育水稻可一系两用。在自然条件下,可在其不育期间制种,在可育期间繁殖。(2)利用人工长短光照可以诱导育性转换,进行少量的繁殖制种。(3)光长、温度影响育性稳定,是光敏核不育水稻制种最重要的限制因子。(4)杂交种保纯难度大。除了机械混杂、生物学混杂外,光敏核不育水稻还存在自身混杂,即在同一株生产出杂交种和不育系种子。 近年来,在光敏核不育水稻(简称二系,下同)杂种优势鉴定的同时,开展了对其亲本特性的观察及繁殖制种研究。1990年,湖北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