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耕地资源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在比较优势作用下,粮食生产区位变化明显,给耕地的粮食生产保障功能带来影响。本文以粮食生产大省江苏为例,考察了区位变迁下的粮食生产耕地资源依赖变动情况。脱钩分析和计量分析都能够得到: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粮食生产耕地依赖存在区位差异,苏北粮食生产对耕地的依赖性远高于苏中和苏南。因此,随着粮食生产重心的逐步"北去",江苏省省域层面粮食生产的耕地资源依赖性会逐步增强,经济因素主导的粮食生产变迁并非完全合理。因此,为保障区域粮食安全,政府应在认清区域禀赋差异的基础上,适度推进粮食生产北上。同时提升粮食生产技术水平,拓展粮源供给渠道,缓解变迁中禀赋差异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逐渐显现出无法同时兼顾粮食安全与农民就业的困境,克服该困境能有效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基于粮食安全和吸纳劳动力视角,通过经济学分析构建了对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分类的方法,分析不同类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行为选择特征,探讨在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同时兼顾粮食安全与农民就业目标的策略。研究表明,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只有大中型家庭农场和种粮大户具有稳定的粮食种植倾向,新型农业主体在与农产品要素相结合时对农村劳动力具有显著的吸纳作用,建设销售型合作社可有效提高粮食种植的经营稳定性。合理对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区分管理,是摆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困境的关键,也是有效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同时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因此,提出扶持适度规模家庭农场与种粮大户,严格限制下乡工商资本的经营范围,鼓励农户成立农产品销售型合作社。  相似文献   
3.
工业化农业与生态农业是国际农业现代化的两种主要路径,其实践经验对于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转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文献分析和历史研究法,对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地区实践和关键特征进行梳理总结,并从生产力、资源环境、社会经济、营养与健康4个方面对比分析两种路径的成效与不足,探讨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研究表明,工业化农业能够显著提高粮食产量和劳动生产效率,适用于耕地充足的大型农场和规模农业经营户,但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食品安全和农户生计保障上存在不足。生态农业能够保证稳定的粮食产出、提供多样化的高品质农产品,在生物多样性保护、资源利用率和农户生计保障上表现出优势,适用于耕地资源紧张的区域和小农户,但面临覆盖范围小、技术手段陈旧等问题。根据国际经验,结合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生态化改造工业化农业,智慧化升级生态农业,同时传承利用中华农耕文化中的生态智慧,选择适合地区禀赋特征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