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1篇
综合类   9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的广州市植被时间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樊风雷  邱茂慧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6):1-3,7,封2
以广州市1990和2010年的TM图像为主要数据,在结合数据图像前期处理的基础上运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从整体变化、动态变化、等级变化等方面对广州市的植被信息进行了提取和分析,同时结合广州市社会经济数据对广州植被覆盖变化的驱动因子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1990年广州市区的平均NDVI值为0.29;2010年广州市区的平均NDVI值为-0.03;植物覆盖率由1990年的87.08%下降到2010年的45.73%。  相似文献   
2.
尺度是理解地球系统复杂性的关键准则之一。由地学现象的本身出发,结合具体的遥感研究应用来选择遥感影像最佳分辨率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从信息论的角度出发,选取山西太谷作为实验区,利用信息熵方法测试该区域2010年各类植被指数不同分辨率下所包含的信息量(测试分辨率主要有30、60、120、240、480、960 m),获得各类植被指数图像的信息熵随图像分辨率的变化曲线,并据此判定最佳的分辨率尺度。结果表明,当各类植被指数图像分辨率为240 m时,植被指数的信息熵均开始趋于减小,此时图像的信息量基本达到饱和。因此,研究区植被指数的最佳分辨率为240 m。基于信息熵的方法来选择影像最佳分辨率,可以为植被遥感监测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3.
基于遥感技术的珠三角6类林分的蒸散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珠江三角洲六类主要林分(区域)的蒸散发比进行了研究,6类林分包括桉树林、果树林、针阔混交林、灌木林、针叶混交林、阔叶混交林.同时对基于Priestley-Taylor扩展模型的物理机制进行分析与推理,发现可以通过MODIS和TM热红外数据计算的地温值来评估较大区域上的蒸散发能力,并结合2008-2009年的晴空数据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珠三角6类林分(区域)的蒸散发作用相当,桉树林并非耗水量最大的林种.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根据珠江三角洲土地利用的实际情况,在借鉴了国内外较为成熟的技术方法的基础上,在地理信息系统工具的支持下,基于Landsat卫星的TM和ETM 数据对珠江三角洲核心区域的土地利用进行了监测,探讨了该区域1998-2003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状况.本研究以1998-2003年的土地利用变化为基础资料与前人在该地区的相关研究(1978-1997)进行了时间序列的对比,分析了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变化机理.  相似文献   
5.
基于遥感光谱的作物氮含量估算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氮是作物生长不可或缺的营养物质之一,氮的亏缺或富余会严重影响作物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及时、准确和无损的作物氮素水平监测对作物的增产、合理施肥以及减少环境污染等具有重要意义。阐述了作物氮含量遥感估算的原理及国内外估算方法与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基于遥感光谱数据的作物氮含量估算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未来研究的重点:模型普适性的提高、多源遥感数据的使用、多因素影响下作物氮含量的监测等。  相似文献   
6.
广州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遥感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广州市2000年和2009年秋季的TM/ETM+陆地卫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采用人工神经网络监督分类法对广州市近10年来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LC)进行动态监测,并在此基础上对广州市2000-2009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时空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广州市总ESV量从2000年的105.46×10~8元增加到2009年的110.62×10~8元,增长了4.89%,年均增长率为0.53%;近10年,广州市各种LULC对其总ESV量的贡献占比大小依次为:林地>水域>耕地>裸地>建设用地,林地和水域的贡献之和超过85%,生态系统有7种功能的服务价值呈增长趋势,只有废物处理和原材料等2种功能的服务价值稍有下降,市区、花都和番禺3个分区的ESV总量和单位面积ESV均有所增加,全市和5个分区的人均ESV都呈下降趋势。广州市ESV空间变化与LULC分布格局密切相关,总体上呈现南北东部高中部低的格局。林地面积增加是推动广州市ESV上升的主要原因,而耕地面积减少则是造成ESV损失的最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采用中山市五桂山地区1990、2000、2010年3个时相的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作为基本数据源,利用网格抽样方法,通过手持式GPS采集了保护区内120个抽样点的外业数据(蓄积量),借助ENVI遥感软件和SPSS统计工具,运用多元线形回归法,结合3S技术对中山市五桂山森林保护区的蓄积量进行时间序列的分析,构建了该研究区域的森林蓄积量遥感定量估测模型,并利用该模型提取研究区3个时相的森林蓄积量等级图,探讨其森林蓄积量的时间序列变化.该研究为实现流域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对珠江三角洲六类主要林分(区域)的蒸散发比进行了研究,6类林分包括桉树林、果树林、针阔混交林、灌木林、针叶、混交林、阔叶混交林。同时对基于 Priestley-Taylor扩展模型的物理机制进行分析与推理,发现可以通过 MODIS和 TM热红外数据计算的地温值来评估较大区域上的蒸散发能力,并结合2008~2009年的晴空数据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珠三角6类林分(区域)的蒸散发作用相当,桉树林并非耗水量最大的林种。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的发展,增城市的社会经济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些变化中以土地变化最为显著,而土地利用的变化在经济发展、生态改变及土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具有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对经济发展影响更加直接和显著。本文分析了增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通过遥感检测技术(post-classification)获取了增城市1998-2003年两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了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分析。结合社会统计数据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与其经济发展的关系,同时深层次地分析了产生这种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西藏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时空变化规律以及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为该区绿色生态建设和国土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利用MOD17A3 NPP数据、气象数据和植被类型空间分布等数据,采用趋势分析、偏离分析、相关性分析法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西藏地区2000-2020年的NPP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①西藏地区2000-2020年NPP总体呈增长趋势,均值为137.36 g/(m2·a),波动范围为128.04~148.06 g/(m2·a),总体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呈东南高西北低的趋势; ②不同植被类型的年均NPP差异明显,其中阔叶林最高,为1107.09 g/(m2·a),荒漠最低,为29.76 g/(m2·a),按NPP均值大小顺序排列为:阔叶林>栽培植被>针叶林>灌丛>草甸>高山植被>草原>荒漠; ③NPP与气温和降雨均存在明显相关性,其中NPP与降雨多呈负相关,与气温多呈正相关; ④各影响因子对NPP空间分异性解释力依次排列为:降雨量>海拔>气温>坡度>植被类型>土地利用类型,自然因子对NPP的影响力强于人为因子,双因子交互作用影响力强于单因子。 [结论] 西藏地区水热条件分布不均,NPP空间分布差异较大,整体生态系统呈改善趋势,局部生态系统较脆弱。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