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1篇
  3篇
综合类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2.
本文对宽叶雀稗与不同繁殖方法、地表类型、坡向的生长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繁殖方法、地表类型、坡向因素对宽叶雀稗叶长、叶宽、盖度和鲜草重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A1B2C2组合(即穴播、水平梯面、半阳坡)对宽叶雀稗的生长最为有利,其盖度为90.2%(比平均值58.1%多30.1个百分点)、鲜草重达8.61 t/hm2(比平均值5.22t/hm2大64.9%)。宽叶雀稗不宜采用撒播草籽繁殖,其盖度和鲜草重均极低。  相似文献   
3.
为确定适合雷竹生长的立竹密度和尾梢长度,对雷竹不同立竹密度和保留不同尾梢长度的生长效应进行了分析对比。结果表明,立竹密度和尾梢长度对雷竹的出笋数和鲜笋产量均有极显著影响;立竹密度和尾梢长度处理之间交互作用对雷竹的出笋数和鲜笋产量没有显著影响。不同立竹密度的出笋数和鲜笋产量均表现为:A4(13500株/hm2)A5(15000株/hm2)A6(16500株/hm2)A3(12000株/hm2)A2(10500株/hm2)A1(9000株/hm2),不同尾梢长度的出笋数和鲜笋产量均表现为:B4(保留1/3尾梢长度)B5(保留1/4尾梢长度)B3(保留1/2尾梢长度1/2)B2(保留2/3尾梢长度)B1(保留全部尾梢)。  相似文献   
4.
该文对闽东北鹫峰山农地采取不同退耕模式的生态效应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认为,4种退耕模式的草本均能在当年基本覆盖地表,在观测期间植物由1年生演替为多年生。退耕地植被经过7a恢复,植被完全郁闭,能有效控制泥沙流失;采取了退耕措施的区域固土保水能力大于对照区。在观测早期推广的顺序应为自然模式、针阔混交林模式、阔叶林模式、针叶林模式。在观测后期,有乔木参与的植被恢复模式能够形成较复杂的森林植被,其保水固土能力较强,并以针阔混交林模式为最佳。  相似文献   
5.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法在福建寿宁县对锥栗(Castanea henryi)与不同坡向、海拔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如下:锥栗在不同坡向、海拔之间的地径、单位面积的栗苞数和栗果质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而坡向和海拔之间的交互作用对栗苞数和质量有显著影响。锥栗的地径、单位面积的栗苞数和栗果质量在不同坡向间的排序均为阳坡〉半阳坡〉阴坡;随海拔的升高,地径逐渐减小,单位面积的栗苞数和栗果质量先增大再减小,前者最大值出现在海拔700m,后者最大值出现在海拔600m。综合来看,在寿宁种植锥栗以阳坡、海拔600—800m为宜,产量较高,应避免选择阴坡,海拔不宜低于500m或高于900m。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7类水土流失地撒播马尾松、宽叶雀稗种子的生长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初期取得较好成效,马尾松和宽叶雀稗的平均幼苗株数分别为23株/m2和395株/m2。后期两者出现差异,撒播马尾松保持较好成效,其平均存活株数为12株/m2、平均存活率达54.0%、平均苗高3.7cm;撒播宽叶雀稗成效不良,其平均存活株数仅为13株/m2、平均存活率仅3.4%、平均盖度也仅为14.6%。因此在水土流失地不宜采用撒播草籽的方法繁殖宽叶雀稗,其成效不佳。在7个不同地类中下边坡是最有利于马尾松和宽叶雀稗生长的地类,上边坡则是最不利于马尾松和宽叶雀稗生长的地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