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2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1.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测定了甜菜夜蛾幼虫不同龄期、3龄幼虫不同组织和不同部位GSTs1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以及低剂量氯虫苯甲酰胺对甜菜夜蛾3龄幼虫GSTs1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龄期甜菜夜蛾幼虫GSTs1基因相对表达量有差异,其在3龄期的相对表达量最高且是5龄期的7.4倍,1龄时期的相对表达量次之;3龄幼虫的GSTs1基因在脂肪体的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体壁、中肠及马氏管,胸部的相对表达量高于头部和腹部;使用0.05 mg/L氯虫苯甲酰胺处理甜菜夜蛾3龄幼虫,GSTs1基因相对表达量是未处理组的2.31倍.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氯虫苯甲酰胺在甜菜夜蛾体内的代谢与GSTs1基因的关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吡草醚在小麦和土壤中的残留及安全使用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田间试验和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定量分析,对吡草醚在小麦及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量进行了研究。消解动态试验结果表明:吡草醚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11.2~13.3 d,在小麦植株中的半衰期为5.6~6.8 d;最终残留量试验结果表明:吡草醚2%悬浮剂以12~18 g a.i./hm2于小麦返青期施药1次,收获期小麦籽粒中吡草醚残留量均未检出(0.002 mg/kg),均未超过最高残留限量值0.02 mg/kg(MRL)。该药在小麦返青期及以前施药,推荐吡草醚2%悬浮剂在小麦上使用安全间隔期为50 d。  相似文献   
3.
通过山东、安徽两地的田间试验,研究了抑芽丹在马铃薯植株及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量,并对其在马铃薯上的使用安全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抑芽丹在马铃薯植株中的半衰期为8.5~14.2 d,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10.3~14.5 d。30.2%抑芽丹水剂以4,6 kg/hm2,在收获前施药1次,7 d后收获的马铃薯中抑芽丹残留量均低于50 mg/kg,故推荐该药在马铃薯上的安全间隔期为7 d。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发展及抗性种群中鱼尼丁受体(ryanodine receptor,RyR)基因的表达量变化,室内采用饲料混毒法进行甜菜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选育,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了抗性和敏感种群之间RyR基因mRNA表达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室内选育31代后获得一个抗性倍数为105.60倍的甜菜夜蛾抗性种群,其mRNA表达量在甜菜夜蛾不同发育阶段及抗性种群和敏感种群之间均存在差异,以表达量最低的卵期作为对照,抗性种群中1龄幼虫表达量最高,是卵期的154.58倍;其次是雄性成虫,其表达量是卵期的101.51倍;2~5龄幼虫分别是卵期的59.56、35.35、72.99和19.84倍。抗性种群中1、2和4龄幼虫mRNA表达量分别是敏感种群的5.99、2.79和2.14倍,其余阶段低于敏感种群。表明甜菜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药性可能主要表现在幼虫阶段,RyR基因的表达量变化与氯虫苯甲酰胺诱导有关。  相似文献   
5.
山东省不同地区韭蛆种群对杀虫剂的抗药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胃毒触杀联合毒力法监测了山东省7个韭菜种植区的韭蛆种群对毒死蜱、辛硫磷、高效氯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吡虫啉和噻虫嗪6种常用杀虫剂的抗性水平。结果表明:山东省各地区韭蛆种群对毒死蜱和辛硫磷的抗性已较为普遍,其中莘县种群对毒死蜱的抗性超过30倍;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为中等水平;泰安种群对供试的两种菊酯类药剂均产生了低水平抗性;而对吡虫啉和噻虫嗪,7个供试种群处于敏感或敏感性下降状态。  相似文献   
6.
为评价8%氟虫腈悬浮种衣剂在玉米和土壤使用后的生态环境安全性,建立8%氟虫腈悬浮种衣剂的科学合理使用规范,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对8%氟虫腈悬浮种衣剂在玉米及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量进行研究,应用Agilent 7890A气相色谱仪-电子捕获检测器测定氟虫腈在玉米和土壤中的残留量,并对其在玉米上的安全使用进行评价。消解动态试验结果表明:8%氟虫腈悬浮种衣剂用于拌种防治玉米田蛴螬,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2.7~3.9天,药后14天消解89%以上,半衰期较短,消解速度较快;在玉米植株中的半衰期为2.2~4.3天,药后9天消解78%以上,半衰期较短,消解速度较快。最终残留量试验结果表明,样品最终残留量均低于0.01 mg/kg,CAC规定玉米籽粒中氟虫腈的最大残留限量为0.01 mg/kg。建议8%氟虫腈悬浮种衣剂用于拌种防治玉米田蛴螬,施药剂量为18.75 g/kg制剂(有效成分1.5 g/kg)玉米种子,于玉米播种前拌种。  相似文献   
7.
为了明确噻虫嗪在菜薹上使用后的残留行为,在6个省市开展了噻虫嗪在菜薹上的最终残留试验,在其中2个省份开展了消解动态试验。样品采用固相萃取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测定,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添加水平在0.01~1.0 mg/kg下,噻虫嗪及其代谢物噻虫胺在菜薹中的添加回收率为89%~102%和93%~100%,相对标准偏差为5.8%~8.5%和4.0%~9.5%,定量限(LOQ)为0.01 mg/kg。消解动态试验结果表明,山东和安徽两地噻虫嗪在菜薹上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1.8 d和1.2 d;6个省市的最终残留试验结果显示,用药量56.25~84.375g a.i./hm2,施药2~3次,药后10 d,收获的菜薹中噻虫嗪的残留量为2,最多施药2次,推荐安全间隔期为7 d。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